想起邸报中皇帝流露出“依法治国”倾向,顾青云叹口气。可是现在不是殿试,他试卷不会到达皇帝手上,而是主考官手中,他要揣摩是主考官意思,不是皇帝意思。
皇帝想法和主考官样吗?这就是他想知道事。如果他平时和主考官有过接触,还比较熟悉话,他现在就知道怎答题,但他没有,根本没见过考官,这就很令他苦恼。
考场之险,在于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不同后果。顾青云此时深刻理解这句话,个不同选择就可能导致不同结局。
或是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或是名落孙山,黯然退场。
所以说,他最讨厌这种模棱两可答案,都各自有理,难以下决定。
大会就洋洋洒洒写下上千字,再仔细修改,删删减减,调整句子顺序,使其结构完整,观点清晰明确,最后算,删改成几百字,又从头读遍,心中非常满意。
这道题,貌似自己超水平发挥。
前面两道题花很多时间,这天晚上他是点根蜡烛后才做完交卷。
第二天是律法和诗赋,这两样都难不倒他,只是有道律法题让他颇为犹豫。
题目大概意思是某地有文人嘴巴厉害,什话都敢说,时常得罪人而不自知。有次他得罪名*员,*员不忿,就设计害他,关进大牢,打算秋后问斩。文人十几岁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就持刀闯入正在办宴会*员家中,刺杀*员成功,之后少年坦然自首。
最后眼看时间已经到下午,顾青云还是决定按照律法来裁决。
这次他用完两根蜡烛才把试卷做完,等上交试卷后,才发觉自己脚
题目很简单,顾青云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可就因为这样,反而让他苦恼。因为夏朝律法规定,除过失杀人、误杀等不用判死刑外,其他都是杀人者偿命。
毫无疑问,少年杀人目非常明确,尤其还是杀*员,他父亲还没死。
按照律法来说,这道题最多是把律例写出来,按律法来判刑还是很容易做。可中国又是个讲究孝道地方,“百善孝为先”,甚至皇帝还“以孝治天下”,这道题算是涉及到孝道。
如果这个少年是个女子,顾青云也不会如此纠结。古往今来,翻开史书,如果是为孝道杀人女子,般都可以法外开恩,历朝历代皆是如此。甚至还有杀害仇人女子可以得到官方赞赏,最后赐她田宅,送她嫁人。
男子话,就会苛刻点,但大致相同。这道题唯在于,他父亲还来得及没被害死,他就先刺杀*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