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任何细节已经永远无法获知,显赫而可怕世纪人物——克鲁普斯卡娅,斯维尔德洛夫,高尔基——从家庭记忆中悄然溜走,似乎从不曾来过似,根本无从查证。
天,妈妈突然给十五岁看样东西,这样东西后来再怎翻箱倒柜都再没见过。那是只小小钩花钱包,只有半个手掌大小,里面装着个硬硬东西,是张折成四折、折痕已经开裂纸片。打开纸片,正当间工整地写着“维克多·帕夫洛维奇·涅利多夫”。萨拉女儿、外祖母廖利娅终其生将这个钱包揣在侧身背女包里。好奇地追问,这个人是谁?但妈妈也不知道。不死心:这算怎回事呢?就这回事,妈妈说,谈话便就此终止。
不消说,曾不止次追寻这个神秘涅利多夫踪迹——他是何许人?医生吗?为何是医生呢?但无所获,唯有那种熟悉感觉:当你走进另片空荡荡场地,明白没有答案便是答案,至于你满意与否,那就是你事。当出现时,过去断然拒绝变成任何有用之物,拒绝构成从寻觅到觅得、从罪证到破案叙述链条。自与他者划分不再是首要之事,周围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与已故亲人世界相关。几乎没有惊讶,当在偶然购买张老写字台抽屉里发现几张硬纸片时——上面手写着些法语单词:那是巴黎电影院观影券,两部影片都是战前上映。其中部拍摄于1910年,片名取自维克多·雨果行诗——《Lorsquel'enfantparait[11]》。假如萨拉在百年前巴黎去过电影院,那她应该也看过这部影片,尽管这个写字台与她毫无瓜葛。她也可能没看过这部片子,而看过其他,于是便跑去翻检当年法国巴黎影片上映目录,好像电影名字本身能给出某些提示似。但她同样可能从没去过电影院、咖啡馆、展览,没跟任何俄国人、法国人见过面,没有任何兴趣爱好。让幻想出来女主人公在巴黎街头与格特鲁德·斯坦因、毕加索、茨维塔耶娃、被丈夫抛弃叶·彼什科娃(他们所有人彼时都在巴黎,极有可能彼此擦肩而过)不期而遇流行手法,总让觉得是小说强制性逻辑卑劣手段。但在头脑里正是这样做:构想着巧遇和比邻,似乎这能让那特立独行太姥姥减少些许孤单。
比如,1914年5月,距离战争爆发只剩下几个星期时,张明信片从巴黎寄往萨拉托夫,明信片上是片繁茂巴旦杏花,要是春姑娘俯身在酣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