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天空上出现团团白色爆炸烟雾,那是高射炮疯狂射击。突然,屋顶后面迅速腾起朵白云,随后又陆续腾起其他云朵,全部被陷落太阳染成金黄,充斥整个天空,云朵变成黄铜色,下方是条黑带。那太不像烟雾,许久都不敢相信,那是着火。(……)那幅画面有种惊心动魄之美。
在写于1941年那个可怕严冬围困日记和笔记中,时不时便会出现些片段,与文本其余地方惊人不同。这些地方宛如冰面之下生成气泡,被不同作者用来观察和描述美好。这个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城市,时不时便会出神,好像睡在冰天雪地中人顾不得挨冻样。书信变换着节奏,原本潦草匆忙记录,以备忘却细节、谈话、笑话,每日野蛮化纪实等等,突然会作出冗长停顿,去观察云朵或描写光影效果。这会更加令人震惊——当你明白,每位书写者为生存所付出努力达到何种地步时。他们证据是指向受话人——未来读者,后者能够意识到所发生之事全部恐怖与耻辱,见证逮捕与放逐、深夜轰炸、抛锚电车、污水冻结浴缸、领面包长队恐惧与仇恨。
但冗长插笔似乎既无明确目标,亦无直接意义,甚至倾向于将其称之为“抒情性”——若非奇怪无人称性。那个隔膜、似乎不属于任何人视线连焦点也没有,它似乎是散漫射向整个空间,这个空间此前不久还是家园,供人们生活、休息、活动平静之地,眼下却变成无法穿透表面,既无名字,也无解释。“街道上亮如白昼。月亮发出夺目光华,如此闪耀大熊星座生平从未见过。”在这些时刻,似乎连注视者本人都不存在,那个凝视天地之变化人已经不再是,而是另外个人——“大概是没办法这样”,用早在九月份就逃离这座城市阿赫玛托娃话说。身体发痒,疼痛,害怕,试图忘却自却做不到,但写下这些笔记那个主体却散漫地游荡着,哪儿也不急着去,仿佛是拥有无限时间储备空气本身在注视着沿岸大街和房屋似。
以同样冗长间隔推进叙述,还见诸彼时在列宁格勒城外作战者回忆录中,他们亲眼看见探照灯如同枝形吊灯般高悬于冰面,各种颜色火舌在燃烧城市上空跳动。这些专为死亡划拨区域似乎突然间开始彼此映照,似乎死亡之城(围困头年城里死78万人)与战争前线毫无差别。“前线城市”这称谓在彼时宣传材料中流行并非偶然:对于不断蜕变、不断野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