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省不少心。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弥补
曾国藩
很多不足——曾氏生性“懦缓”,沉稳厚重,而李
作风则明快果断,反应快捷,每有大计,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李鸿章在此期间为曾国藩出
不少好主意,其中最有名
是曾国藩几次战败后,给朝廷上
封奏折,给自己请罪,说自己“屡战屡败”。写完之后,交给李鸿章看,李鸿章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结果,朝廷不仅没有怪罪曾国藩,而且还大大地表彰
曾国藩
番。曾国藩曾经考虑将湘军转移到四川,以避开太平军锋芒。李鸿章就不赞成,李鸿章在分析形势之后,主张曾国藩坚守长江
带,决不退却,耗去太平军锐气之后,给予打击。从后来
情况看,李鸿章
这些谋略都堪称正确。曾国藩感叹李鸿章有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在湘军大营,曾国藩有彭玉麟
忠贞,有杨载福
朴直,有鲍超
勇猛,有李元度
策划,有曾国荃
顽强,但像这样洞察全局,并且有着清醒和机巧应变手腕
人才,李鸿章可谓是首屈
指。
李鸿章在当幕僚期间还帮曾国藩作出个重要
决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咸丰仓皇逃亡。在此期间,咸丰降旨,要曾国藩速派鲍超部霆军保卫京师。接到旨意后,曾国藩和胡林翼感到进退两难,派鲍超去吧,这边与太平军力量均衡
格局将被打破,太平军极可能乘虚进攻。不派部队去吧,又会背
个“抗旨”
罪名。曾国藩赶忙召集幕僚商议。多数幕僚主张“入卫”;李鸿章力排他议,分析形势说:洋人入京,只不过是为
金帛议和,并不想推翻大清统治,不会有其他事情。不如按兵请旨,静观
段时间再说;对于湘军来说,与太平军
决战才是有关天下安危
大事,所以对待调兵之事,
定要慎重。曾国藩和胡林翼采纳
李鸿章
意见,
面按兵不动,
面拖时间,派人送信给朝廷,堂皇地建议: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去,是否由曾、胡二人中酌派
人进京,这
招,明显
是给朝廷出难题,因为朝廷最忌讳手握重兵
“节度使”进京。朝廷当然不同意。这样
拖延战术,赢得
时间。很快,曾国藩接到朝廷新旨:清廷与八国联军已议和,鲍超军不用北上。
李鸿章年轻气盛,经常性地仗义执言。1860年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把大本营设在安徽祁门,李鸿章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祁门在地理上是
个盆地,对兵家来说是个凶险之地,必须赶紧离开,否则
旦被包围,将会陷入孤立无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