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相吻合。其中最有名,就是那首:“回头往事竟成尘,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这样诗,哪像是个21岁青年所写呢?分明像临终之人绝笔。正因如此,这组诗更有幽秘色彩,散发着凛凛极地之光。
个人气质总是与他生长环境有关。安徽设省是在康熙年间。对于新设立行省安徽来说,位于江淮之间庐州并不有名,也直受着冷落。它只是个小地方,商业不发达,读书风气也不是太浓。但这块不显山不露水地方绝对让人不敢小觑,在历史上,这带就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吴越文化交际地带。在安徽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种通变精神。这种通变即司马迁所说“通古今之变”,它包括“批判、会通、创新”等环节,即胆识兼备批判精神、兼容并包会通精神和超越前人创新精神。李鸿章之前,这带在历史上就出过很多雄才大略,比如说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管仲,秦末项羽大帐中羽扇纶巾、料事如神范增,汉末三国纷争时枭雄曹操,以及东吴大将周瑜、鲁肃等。除此之外,庐州本身就在宋朝出代名臣包拯。而离李鸿章在时间和地域上最近,是明朝开国皇帝、凤阳人朱元璋。源远流长文化传统当然给这块土地积蓄足够底气,也决定这带经常出没卧龙凤雏般人物。
正因为这种地域文化影响,在李鸿章身上,集中体现很多江淮之间人特点。具体说来,那就是在为人处世上,李鸿章既有中原人行为大气、敢作敢为、有机智有心计、懂勾心斗角面;同时也有南方人比较务实、精明能干特点。从总体上来说,李鸿章仁慈、开朗、诙谐、喜权力、爱面子、重义气、狡猾、精明、不迂腐,在为人处世上比较平民化,幽默、和蔼、直接,有时候带有很浓痞气。
这个生长在祠堂郢村合肥东乡人自小便有着很强烈功名抱负。等到李鸿章24岁那年,他考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这也是安徽当时最年轻翰林。李鸿章在翰林院当段时间编修之后,对于那种机械八股无所事事生活方式厌倦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在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朝廷“国家军队”绿营兵腐朽日甚,不堪击。朝廷无奈只好借助于民间力量来“平乱”。曾国藩被派回湖南后不久,办团练、组建湘军,在阻击太平天国战斗中屡建奇功。朝廷见这条路势头不错,于是又派些京官回乡“练勇”,李鸿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