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于二〇三年至二〇
六年,几年间
生活看来平静,但在隐秘
地方,变化悄然发生,
试图注视这些变化,就像在经久不散
雾霾中试图看清某个怪物
含混轮廓,于是就有
这本书。
这并不意味书中故事有趋同
主题,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关联,书中既有历史和人心
混杂产物(《北方大道》、《椰树长影》、《永生》),也有完全纯粹
情感故事(《
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更有
些无法定义
故事(《盐井风筝》、《柠檬裙子》)。因
想写
东西太多:从命运到爱情,从世道至内心,当中唯
相通
,大概是人
软弱、挣扎与犹疑,有时是面对权力,有时是面对爱情。
书中人生活在北京、自贡、纽约和东京,因这是几年间
最熟悉
城市,
虚构人物,却无法虚化背景,而城市本身,似乎也在暗示命运。二〇
五年,
在东京生活
三个月,东京严谨、笃定、森然有序,大家列队走过十字路口,又列队走上地铁扶梯,这个城市也许有隐秘
冲动迷茫,但起码从表面看起来,它臣服于明确
秩序、既定
规则,像
个人到
中年,不再想奋力对抗些什
。那时
非常想念纽约,想念深夜
地铁,混乱
下城,整个城市都在无方向地流动,像混沌初开,
切尚未被命名和定型,像三十岁
。
大概用十年时间,
从
个正常意义上
文艺女青年,变成今天
自己,这种转变并不快乐,却已不可撤销,如同混沌初开之后,上帝说“要有光”,于是
知晓明暗,辨析善恶。吃下禁果意味着被乌托邦驱逐,远离无尽无涯
快乐,意味着与身俱来
罪,却也意味着自由。自由让
不想和生活和解,而决心保持愤怒,决心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而怒斥光明
消逝。愤怒并不是
件姿态优美
事情,好像也不大适合中年,但它确认
自
存在,这几年中
反复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宗教大法官》,陀引用
席勒
《愿望》:“没有得到天上
保证,只好相信内心
声音。”
试图寻找内心
声音,并由此反复询问自己:你是要自由,还是要安全?
当然是“自由”,即使这意味着重负,意味着种不可知
动荡前程,就像《自由宪章》中所说,“更为重要
是,
们还必须认识到,
们可能是自由
,但同时也有可能是悲苦
。自由并不意味着
切善物,甚或亦不意味着
切弊端或恶行之不存在”,
想写
正是这样
故事,想要自由,又难逃悲苦。
有件事非常奇怪,惯于书写软弱
人性,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