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可能,你根本早就信奉数据主义(特别是20岁以下人)。有些人其实很愿意成为数据流部分,就算这代表着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别性,他们觉得这无伤大雅。人文主义艺术推崇个别天才,所以就算毕加索在餐巾上随笔涂鸦,也能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出几百万美元。人文主义科学赞扬是个别学者,因此每个学者都希望自己哪天能成为在《科学》(Science)或《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作者。然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艺术和科学创作成于“所有人”不断合作。是谁丰富维基百科?们所有人。
“个人”正逐渐成为个巨大系统里微小芯片,而这个巨大系统却没人真正解。每天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文章吸收无数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再通过更多电子邮件、电话和文章,传回新数据。但真不知道,在整个宏观架构中,究竟身处何处?所产出那些数据,又如何与其他几十亿人或计算机产出数据连接?而且也没有时间找出答案,因为光是回复电子邮件就已经耗尽时间。而随着提升效率,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更多信息,也就是回复更多电子邮件、打更多电话、写更多文章,反而让身边人淹没在更多数据之中。
这种无情数据流带来新发明和破坏,而且不在任何人计划、控制或理解之中。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全球经济如何运作,也没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将走向何方。但也没有人真需要理解这切。你该做,就只是回信回得更快(而且允许系统存取这些内容)。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相信市场那只看不见手,数据主义相信数据流也有只看不见手。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连接到这个系统”也就成所有意义来源。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部分,你就会加入个比自己更伟大计划。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每个字、你每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部分,上帝直看着你,也在意你所有想法与感受。至于现在数据宗教则说,你说每个字、你每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部分,算法直看着你,也在意你所有想法与感受。大多数人都对此非常满意。对于真正信徒来说,要他们脱离数据流,就等于是要冒着失去生命意义风险。如果你有某种感受,而别人都不知道,也并未对全球信息交换有任何贡献,又有什意义呢?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体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