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在海外[1]
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国众多公私收藏机构,吸引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学者竞相研究,特别是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产生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敦煌学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门世界性学问。过去曾有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斯坦因劫掠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数量最多,有万六千多件,其中有汉文和梵文、藏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各种文字。英国学者在整理敦煌藏经洞文献方面做些工作。20世纪50年代,大英博物馆汉籍保管员翟林奈整理斯坦因所获汉文文献,但遗留下许多残片,到90年代由国敦煌学学者荣新江、方广锠对残卷重新编目。著名汉学家魏礼对斯坦因所获五百余件绢纸绘画做整理编目。1931年,大英博物馆与印度z.府联合出版《斯坦因敦煌所获绘画品目录》。因印度z.府和英国z.府共同出资支持斯坦因中亚探险,故印度z.府也从斯坦因所劫获敦煌资料中分得部分。比利时佛学家瓦雷·普散为765号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编目录。印度事务部图书馆馆长托马斯负责整理敦煌藏文非佛教文献。剑桥大学贝利整理于阗文写本。
在敦煌学研究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魏礼研究唐五代敦煌地区祆教流行情况、敦煌变文译注、敦煌民谣与故事。英国崔维泽教授利用敦煌官制、法制、经济、氏族资料发表系列研究唐史文章。汉学家麦大维、杜德桥、巴瑞特等也利用敦煌材料,研究唐代儒学、礼法、小说、道教、民间宗教等。伊朗语言学家恒宁及其继承人博伊丝、麦肯吉、辛姆斯—威廉姆斯是粟特文重要解读者和研究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著名学者韦陀教授对敦煌绢纸绘画做比较深入研究外,英国有关敦煌研究成果甚微。
值得注意是,近三十年来英国对于敦煌学贡献,是附设在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The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简称IDP)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英国乃至全世界所藏敦煌文献数字化工作。现在全世界学者都可以在该项目官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