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墓葬、汉代墓葬和辽代居住遗址。这多实习机会给们这些学生很好锻炼。1961年到1962年新开专业课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别由吕遵谔和严文明两位老师讲授;1962年到1963年新开专业课是秦汉考古,由俞伟超老师讲授。
50年代北大学生内心充满对知识渴求,当时有不少专家名人来北大讲演,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和创作热情。苏联作家波列伏依、卡达耶夫,印度作家库玛尔,日本作家藤林成吉、青野季吉,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苏联电影大师邦达尔丘克,还有国学者李健吾、陆侃如、刘大杰、吴祖光,相声大师侯宝林,电影演员赵丹、白杨、黄宗英、孙道临等,都曾经到北大与学生们交流。[1]
对艺术是发自内心喜欢。有次们几个同学起去王府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看《雷雨》,当时要坐332路公交车到动物园站,再坐103路电车到北京人艺。们从剧院回来时错过最晚班车,于是就三五成群地唱着歌,从王府井路走回校园,到学校时已是凌晨四点。这样精神恐怕只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北大人就有那样种朝气和热情。
在去北大前夕,父亲曾和有过次长谈。父亲说:“你考上北大,未来人生将会是另外个天地,你将会有更加广阔视野。”果然,到北大,就不断听周围人说北大有多少名师,有多少图书,北大过去出过多少人才。这确实是个学术圣地。
50年代北大,有批出色教授。历史学系大家云集,其他系也是样,比如中文系有著名“三巨头”:吴组缃先生、林庚先生、王瑶先生。三位先生在为人处世、治学方法各方面都各有特点。学生可以同时接触不同治学风格老师,最大限度地吸取不同老师长处。学生在主要受某个教授影响同时,又可以吸收其他教授长处,这是种有利于培养人才健全教学格局与学术生态。
文理交融、兼容并包学术风气也是北大精神传统中重要方面。在北大学术传统中,直有着继承全人类所有文化遗产眼光和气魄。对于多元中国文化,对于新现代文化,对于西方文化,都鼓励学生培养种开阔世界视野。北大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人格,自由思考,奋力开辟新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事业。
群星灿烂历史学系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近代考古学传入国。20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