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连运粮驳船也无法通过。
盔甲厂胡同靠近贡院和几家小规模家庭裱褙作坊,这些作坊杂乱而勉强地挤在鞑靼城墙下,这里由此形成裱褙区。盔甲厂胡同两边排列着法国梧桐,白天来往人群次序总是分毫不乱:最先到来是养鸟爱好者,拎着他们蒙布罩鸟笼;然后是街头小贩,大声叫嚷着推销各种服务;用人们从市场采购食品归来;出租车和人力车来来往往;最后还有卖小吃摊贩。只有在北平才能找到这样街道,它可能有千多年历史。
越来越多外国人在使馆区外住下来。房东们修缮房屋,使房客在过中式生活同时也能享受现代化生活设施带来便利。越来越多人——比如逃离苏联,后来又从哈尔滨或北方其他日占城市迁居南下白俄——无力支付使馆区内生活费用。逃离纳粹德国迫害欧洲犹太人也日渐增多。
尽管大多数流亡人士前往上海,在北平住下来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人近乎赤贫,只好住在破败公寓里。这些公寓有位于鞑靼城(它扩张起来毫无规划,且总是臭气冲天)中,有坐落在“恶土”边缘。他们做着诸如看门人、酒保、荷官、妓女和鸡头等工作,或是靠乞讨维持生活。欧洲人圈子和公使馆当局在很大程度上选择忽视这些下等外国人,认为他们损害白人在北平威望,希望他们能够去上海;但在那之前,自己最好还是对他们视而不见。
盔甲厂胡同尽管在鞑靼城内,却必然没有穷困外国侨民容身之处。在这里,门户华丽、青砖砌成四合院在胡同两侧排开。倭讷居所建在传统南北中轴线上,其门前台阶上浮雕有驱邪避鬼寓意。院子里,株百年紫藤爬满围墙,棵古老杨树生长在座小假山当中。房主是中国人,倭讷从他手中租下这处院落。尽管这是老宅,屋里却安着电灯,浴室如宫殿般华丽,还有热水器、现代水管设施和暖气。窗上没有糊窗纸,而是镶着玻璃。
为这家人服务有厨子和女佣各名。那女佣在帕梅拉小时候做过她奶妈。为倭讷服务多年贴身男仆(在中国外国人圈子里这类人被称为“头号男孩”)实际上已年届不惑,是这家人首席仆人。此外,还有位看门人负责安保和家里器物维修保养,他也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除厨子外,其他所有用人住在这处四合院里。
在这条胡同里,有四合院比倭讷这处更大、更漂亮。其中最棒是E.T.奈斯特龙(E.T.Nystrom)博士产业。他是位富有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