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住
二十三年,半世纪后回去,真正认识
只有
起长大
同窗好友。抗战八年,重庆是
家。到台湾之后,回忆最多
是沙坪坝:家和学校之间三里路,无数
水田,
条朴实
街,接着到小龙坎公路口,是
感恩难忘
母校,南开中学
九四三班同学见证
成长
过程。开放探亲之后,大约是由在美国
同学开始。有
油印手写
通讯簿,
收到
第
封信来自加拿大
潘英茂,只是
张简朴
明信片,上面写
两行近况和她
住址。英茂是
高中三年
好友,总是排在邻座。宿舍床铺也常靠着。她
母亲是法国人,所以她是双语
人,有时又似徘徊在两种文化之外
梦想者。熄灯后,轮到
讲新看
书或电影故事,她是那最忠诚
,“
爱谈天,你爱笑”
听众。
记得最早讲拉玛尔丁《葛莱齐拉》
初恋与殉情,她
直不停地哭。拉玛尔丁是法国浪漫诗人,而书中
葛莱齐拉,和
们那时
样,也是十六岁。
胜利之后,英茂与们失去联络,她
明信片到台湾时,
们都已七十岁。
原拟去欧洲开会,回程到纽约会晤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总编辑康珍馥(JenniferCreW),再到加拿大去看望英茂。谁知正逢美国
感恩节,安排旅程
人说,“所有
人都在公路上赶路,回家团聚去
。”所以
就未去美加,想着明年开会再去。谁知第二年收到吕文镜曲北京来信,说英茂因病已去世。
与她当聚而未聚,是
极大憾恨。以此歉疚之心,
写
封无法投递
长信《寄英茂》恕
迟迟至今才给你覆信。初接到你
信时,
兴奋许久,当年
切美好
、困惑
、可憾
记忆,都随你
信潮涌而至。你还记得
?
们毕业那年夏天,大家等着联考发榜,
们去重庆城里看你,五个人手牵着手往车站走,突然
辆吉普车冲来,把
们冲散,惊魂初定时,你用
贯静静
声音说:“
们以后恐怕不能再见面
,
母亲
法国迷信说,牵着
手被人从中冲开,就是分散
预兆。”这些年中,
有时会想起那
次
离别。那预兆可真准,这
彻底
分散,天南地北各自过着无从存问
日子……。
这封长信祭念们战火下
青春,依怅取暖时不能遏止
悲与乐。
也将此信寄给
不断催促
回大陆团聚
九四三班
好友,不久《四三通讯》将此信刊出,由此得到更多
讯息和催促。
促使终于在
九九九年去北京参加四三班
年度聚会,是
另
位好友赖叔颖去世
消息。她与
小学中学两度同学,她
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