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牢狱之灾。曾经是抗战八年重庆最有份量
国际政治评论
《时与潮》杂志,经常濒于倒闭边缘,被数度勒令停刊,但期满又出刊,屡仆屡起。最后
次出版
百五十三期,竟得官方
百五十二个警告,终至休刊!那十多年间,在台北由许昌街至迁至锦西街租来
斗室中,不顾外面
风雨飘摇,分享难以实现
文人理想与抱负,需要多大
勇气!镜仁叔
道义与风骨令
感激钦佩。他们老兄弟若能在天上重聚,当会欣慰看到德威与
接续两代
文字缘。
十年间们用纸笔通信。在进步到传真机
时候,第
封传给德威
信,是
九九八年农历除夕写
:“寒流正
波波袭来,窗外鞭炮声也比往年少些,据云不景气,凡事萧条……。”此信系为李乔《寒夜》英译出版而写。当时哥伦比亚大学请
位审稿人,认为《寒夜》对世界文学研究很有价值,但对
般英语读者或许“不甚有趣”。
说,若有价值,就值得这个计划出版,从《玫瑰玫瑰
爱你》和《杀夫》
角度,《寒夜》和《亚细亚孤儿》等,当然“无趣”,但是今年英、美两大奖得主,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和查尔斯。佛雷泽《冷山》也不甚有趣。就台湾文学
发展来说,《寒夜》、《三脚马》和《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些长篇是
们所爱
。后来
在
个国际研讨会场发言时提到此点,有
位美国学者回应:“你说,deartous,但是世界上有许多不同
‘
们’啊!”
十年后重读当年信件,想到德威与为选书、译稿、出版
种种奋斗,真可说是
种g,m情怀。德威
母亲姜允中女士,早年在沈阳加人当地
道德会,以妇女识字班、技艺班、幼儿园等社会服务为终身事业。当年
道德会,有宗教
胸怀而无宗教
形式,也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以最贴近民情
素朴方式,在闭塞
北国家乡,帮助
无数
妇女走出愚昧悲惨
命运,从东北到台湾,始终在办这些事业。德威
九五四年出生在台北,由
个“找
个角落坐下就可以读书”
童子长大,成为真正
学者,也极为乐于助人,不仅是与生俱来
血脉继承,也是与生俱来
人生态度。
们对台湾文学
共同态度是奉献,是感情,是在“你爱不爱台湾”成为政治口号之前。很幸运
是,哥伦比亚大学存在
天,出版社即能永续经营,
们
这套书亦能长存。后世子孙海外读此,对根源之地或可有真实
认识,德威与
这些年
努力也该有些永恒
价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