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它依旧可能如夜空中焰火,五彩缤纷,轰动时,随即烟消云散,无法光耀人间,在俄罗斯广袤大地上长存和平文明火种。只有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那样优秀文艺作品,才能让历史成为面镜子,才能让道德价值在文化中积淀,才能让人民产生凝聚去争取和平、追求美好明天。
那,格罗斯曼如何呢?他能不能将九四年至九四五年那场战争,写成类似《战争与和平》那样史诗作品?可以说,他做到。他长篇小说《生存与命运》是部优秀文艺作品,结构庞大,线索繁多,人物无数,气势恢宏,具有真正史诗规模,“最接近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坚持俄罗斯史诗传统”(鲍恰罗夫语>,确实堪称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
五
本书基本情节框架,是震惊世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场九十天保卫战和百小时大反攻,悲惨壮烈,艰苦卓绝,使得不可世希特勒保卢斯兵团,从疯狂进攻,到被迫防御,最终全军覆没,成为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转折点。
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战争面前,敌双方,与其说是兵力、武器、装备较量,不如说是人心、士气、精神较量。作品充分显示苏联人民在这场反对法西斯,bao力和奴役生死之战中,表现出英勇气概和不屈不挠斗争精神。这种气概和精神是胜利源泉,每位战争题材作家必得大书特书,格罗斯曼自然也不例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是人人都懂得。但是,在为谁而战问题上,过去战争小说中常见那种苏军将士振臂高呼“为斯大林而战”,冲向敌阵场面,在《生存与命运》中却荡然无剩。九十天巷战在斯大林格勒街垒上杀得天昏地暗。座孤楼,四面被围,与外界断绝切联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坚守孤楼是支“杂牌军”,有上年纪工人民兵,有突出重围散兵游勇,有刚毕业军校学生。领队是个上尉,但大伙儿都叫他“楼长”。这里管理松懈,没有上下级尊卑,不作战斗动员,不记战斗日志,不向上级汇报,吃是烂土豆,喝是锅炉水。他们都曾经历过种种悲惨命运,带着生活创伤,心里却装着对亲人怀念和对未来憧憬,默默忍受着死亡威胁,打退德军次又次突袭,最后在总攻开始时,被疯狂突围德军坦克和重炮连人带楼起摧毁。幸免于难只有老两少和个侦察员。“楼长”在总攻前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