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ThequalitythatcanbedefinedisnottheAbsoluteQuality.
Thenamesthatcan
他放下铅笔……他觉得仿佛有东西释放出来,原先被禁锢得太痛苦,然而发现时已为时太晚。
他开始明白,他已经偏离最初
见解,他不再讨论形而上学
三位
体,而是绝对
元论。良质是
切
源头和本质。
这时他心中充满
全新
哲学思潮。黑格尔在他
唯心论当中也提过这
点,他认为人心超越在主客观之外。
但是黑格尔认为人心是切
源头,而把浪漫
经验剔除掉,所以他
世界是完全古典、理智和有秩序
。
良质却不是这样。
斐德洛记得黑格尔曾经被视作东西方哲学桥梁,东方
吠陀、道家、佛家
思想都被视为绝对
元论,与黑格尔
哲学相似。斐德洛当时怀疑神秘主义和
元论是否可以互相转换,因为神秘主义没有规则可循,而
元论也是如此。而他所提出
良质是形而上学
实体,并不是神秘主义。或者也是神秘
——有什
差异呢?他给自己
回答是,两者之间
差异在于定义。形而上学
实体都有定义而神秘
思想却没有,因此良质是神秘
。不!实际上两者都有。虽然他
直从形而上学
角度去思考,把它当作形而上学
问题,但是他
直拒绝去界定它,因而使它带有神秘
特质。正是由于无法界定,反而使它脱离
形而上学
局限。
然后斐德洛心血来潮地走到书架旁,拿起本蓝色精装
小书,许多年前,他把这本书整本印下来,然后自己装订成册,因为他在书店里根本买不到。
这是两千四百年前老子
《道德经》,他开始念其中已经念过许多遍
经文,但是这
次他想从中找到某
种替代品,于是他
边念
边解释,他这样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