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尧舜时代,尚有恶迹昭彰四凶。”
王安石道:“诚如陛下所说,正因尧舜知道此四*臣之劣迹而杀之,尧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阴谋而妒贤害能,贤良之臣亦必弃官而去。”
神宗听,颇为感动。他年方二十,像般年轻人样,雄心万丈,极愿国富兵强。他为人善良而公正,圆脸盘,五官端正,和祖宗长像相似。宋朝皇帝,到神宗以后,才明白显出精力衰颓样子。王安石心想年轻皇帝对远大可期热望,终于点燃起来。自从那次密谈之后,神宗皇帝就决定不惜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变法计划,即便牺牲其他所有大臣也无不可——结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为什缘故,每逢贤德老臣进谏反对王安石新法之时,这位年轻皇帝头脑中便浮现出那“四凶”影子来。
在神宗熙宁六
大臣吴桂深知王安石之为人,他警告皇帝说,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
最后,在神宗熙宁元年(○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对他态度,乃自外地来京,奉召入朝,奉准“越级进言”,不受朝仪限制。
皇帝问:“朝政当务之急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决定政策为要。”
皇帝又问:“卿以唐太宗为如何?”
“陛下当以尧舜为法,固不仅唐太宗而已。尧舜之道行之亦甚易。后世儒臣并不真解先王之道,认为尧舜之政,后世不可复见。”
皇帝听颇觉称心,但谦谢道:“卿之所望于寡人者过奢,恐怕寡人无以符贤卿之望。”
后来王安石得到次单独召见机会,别*员已全退去。那是王安石千载良机。
皇帝说:“坐下。要和你长谈。”皇帝陛下开始问他为什过去两个明君(其中个是唐太宗)定要获得贤臣为相以辅佐朝政。皇帝提出两个贤相之并非别个,正是诸葛亮,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贤能宰相。王安石又使谈话不离三千年前尧舜之治这题目。他说他愿谈尧舜贤相。他说诸葛亮在高人心目之中,无足多论。诸葛亮政治才干,也不过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达到个明确目标,此种做法决不适于像他这等急躁自信财政经济鬼才。
王安石接着说:“陛下如今御临个地大民多国家。国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国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无贤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无明确之政策与用人不专故耳。今日虽有非常之才,如当年辅佐尧舜之贤臣,如受小人之阻挠,亦必弃职而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