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把军事重心由湘军转移给淮军,也就意味着李鸿章是曾国藩在部下中最器重也最信任人,否则这支淮军他将来调度不动。换句话说,曾国藩已经选定李鸿章做自己事业接班人。
曾国藩为什会在名将如林湘军集团中选择个非湖南籍李鸿章做接班人呢?
2.曾国藩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
人们提起曾国藩,般认为他生做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
1.妙手:裁湘留淮
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三日,正忙于两江事务曾国藩突然接奉上谕,北上“剿”捻。
原来在太平天国起义同时,北方黄淮带也兴起捻军起义。这起义开始对清王朝威胁不大,因为“捻匪本无大志,其意专以掳掠为生”(1)。他们保持着“居则为民,出则为捻”习惯,乡土观念严重,组织也不严密。
然而太平天国被绞杀后,原本配角捻军却异军突起,驰骋于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因为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率领部分太平军残部加入捻军,对捻军进行重新整编,在战斗中大量获取敌人马匹、装备,逐步改步兵为骑兵,建立起支精锐骑兵部队,以大规模运动战对付敌人。改编后捻军,连骑逾万,急如狂飙。
负责“剿”捻本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他急于求成,采取穷追不舍战术,想口把捻军吃掉。捻军故意避而不战,拖着他兜圈子,然后抓住时机,设下伏击,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四日将僧格林沁包围后杀死于麦垅地中。满蒙贵族最后根柱梁摧折,朝廷四顾无人,遂急命曾国藩携带钦差大臣关防,督军北上“剿捻”。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
拿下天京之后,为解除朝廷对他猜忌,曾国藩已经裁撤大部分湘军,自剪羽翼。剩下点湘军余勇,“均属强弩之末,不堪驱策”(2)。
那怎办呢?难道如同当初创建湘军那样再从头练支军队出来吗?
这倒不用。
做大事人至少要看出三步。当初曾国藩在大规模裁撤湘军时候,留有后手,那就是“裁湘留淮”:他虽然将手中湘军遣散,但是却保留自己学生李鸿章所部淮军。
军权是决定国家走向关键权力,有没有这个权力,对国家影响力是不样。虽然裁撤湘军,但是并不意味着曾国藩完全放弃这份权力。保留淮军“以济湘勇之穷”,可以让湘系集团继续稳操兵权,从而保住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决定性地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