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处借,但是太平军却前来催逼,有人情急之下,只好自尽。
因此很自然,在当时长江中下游太平军控制区,经济遭遇巨大破坏,民众生活远比以前悲惨。《中国陆上之友》杂志1857年1月15、21、31日刊登两名欧洲人记述:
从南京到镇江途中,们看到穷人提着蓝色黏土。侍童告诉们,由于粮食极为匮乏,他们便用黏土掺和着大米吃。在侍童剃头地方,们曾见过他们吃这种混合食物。
西洋人富赐礼在1860年曾到过苏州,那时苏州尚处于清z.府统治之下,其繁华给他留下极为深刻印象。而时过年再到苏州,已经被太平军控制,其变化令他惊讶不已:
完全废墟和荒芜成为太平军从南京到苏州之间进军路线标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这些场面任何感受。……们在城门外遇到几个可怜兮兮人在出售衣物和药草,但除此之外,们没有看到任何个当地人。在护城河里,们居然惊飞群野鸭,而就在年前,从忙于做生意和赶路众多过往船只中找到条通道几乎是不可能。城里同样也是片荒凉,所有房屋正面都已毁,许多河道里满是破损家具、腐烂船只和废弃物。
城市变化如此,农村变化也同样令人唏嘘。另个外国人是这样记载:
他们在行军时,通常在其身后留下被杀害农民和被毁住所作为遗迹。偏远广阔地区村民为避免同他们接触而纷纷逃跑,把仅有些东西转移到他们认为较为安全地方。在扬子江两岸,在荒芜土地另侧,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用茅草盖大村落,它们是由不幸难民匆忙搭建。……人们所遭受灾难和悲惨景象是难以描述。大量家庭挤在低矮、窄小、用芦苇搭成帐篷式小屋里,刺骨寒风阵阵呼啸,人们挤在起取暖,老年人神情沮丧,虚弱得不能工作,瘦弱小孩子因饥饿而表现出渴望神情。凡是亲眼看到过这些情景人永远也忘不。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仅有问题是疲弱生命还能支撑多少天;许多人似乎已经是行将就木。(12)
相反,清z.府治下地方却显得富有希望:
在仍为帝国边境内走上段路以后,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周围景象鲜明对比会使人感到难以置信。靠近叛军占领区扬子江是条巨大而又荒凉航道,而这里江面却布满商船,江边延伸着精耕细作农田。两岸星星点点地坐落着建造精巧和外观整洁村舍。(13)
另处记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