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就不同。比如杨清,堂堂吏部尚书,又不多吃多占,为贴补家用,经常帮些大客栈、大酒店写牌匾,或者哪位富人家婚丧嫁娶,请他写篇文章什,赚点润笔费,杨凌看着都觉得凄惨。
今后*员俸禄必须得有所提高才行,可眼下这事不能提,得过几年各项新政产生效益再说。现在虽有些怨言,用空话安抚是没有用,因为他们损及是实际利益,不过等到过两年得到实惠,不需要你再去说,他们也会明白当初这做正确性。
杨凌并没闲着,这些事他都有参予出谋划策,不过他建议也没有全被内阁采用。杨凌曾时头脑发热,提出建银行、发国债以弥补国库空虚,并且对鸭子听雷、目瞪口呆内阁大臣们仔细解释这两个新名词含义,直讲口干舌燥,几位大臣甚至包括焦芳,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
兴商重利,已经触及整个文人集团最高底限,居然让朝廷开办银行,甚至向百姓举债,在他们心中简直是不可思议,如果提出来人不是杨凌,早被他们斥之为疯子。
杨凌想想也是,现在整个就是小农经济国家,商业还没有完善兴盛起来,百姓心中对此全无概念甚至毫不理解,这时候就开办国家借贷,风声传出去,不是朝廷有没有信用问题,而是朝廷信用马上破产,谁都会认为朝廷已经过不下去。
哪怕强行推行下去,逼迫百姓把钱存进去,逼迫百姓把钱用来购买国债,只要有人传播些谣言,而朝廷又没有足够金银备付,借贷来钱全部投放出去抽不回来,惊慌失措百姓们挤兑却得不得偿还时,恐怕连富绅们都要揭竿而起。于是这个激进主意只好作罢。
杨凌相信这些事情早晚等够实现,不过现在要操作显然操之过急。北宋年间,由于商业繁荣、商品交易发达,民间就已经出现纸币,但是并未形成规模和全民信用性。到大明也发行过宝钞,可是不能足额兑付同面额金银,信誉度太低,经发行,很快贬值,最后沦落和废纸般。杨凌相信随着大明商业渐渐崛起,经济渐渐发达,信用货币将会提早主导货币市场,那时这些金融场所也必然应运而生。
杨凌走动六部风声传出去,做官哪个不是人精,谁还猜不出皇上这次节流又是杨凌主意?有远见知道这是为朝廷好,从长远利益来说,每个*员都是获益。眼光短浅不免背后诟病几句。
可他们也只能背后诟病番,现下朝中可找不出有分量人来和杨凌唱对台戏,杨凌又岂能自降身份去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