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大夫舒芬对皇帝今日妄言妄行,犹不知悔改感到怒不可遏,回到府中便洋洋洒洒,写就篇《隆圣孝以答人心书》,公开上书指责皇帝,并和皇帝辩论孝道,天理,人欲。
说起这舒芬,知者寥寥,可是提起他后来写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就耳熟能详。
这位仁兄不但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至孝,后来慈母病逝,竟忧伤成疾,因而辞世,孝字在他心中,实比天还大,如何能容忍皇帝如此蔑视孝道。
舒芬是翰林院修撰兼谏议大夫,事实上督察院、翰林院许多*员本就是互相兼职。舒芬这篇奏疏联络同僚崔桐等七人联名呈上,所以不但宫里宫外知道,就是民间也广为流传,士绅学子争相传阅,击节赞赏。
正德皇帝根本不和他玩这种无聊口舌之争,舒大夫花晚上时间引经
另外,总要个契口突破,这时机……”
他目光闪,忽地说道:“国公莫非也要利用百官议礼,迫皇上下罪己诏机会?”
杨凌沉静地笑道:“正是!”
焦阁老疑道:“皇上今日虽是番好意,可是所言所行却有悖于孝行礼道,百官以此为据向皇上施压,目各,理由却相同,理字在手,无往不利。然而当今皇上最恨别人挟据以制,愈逼愈抗,刘瑾也正是看到这点,才想利用九五至尊无上之权,来压制百官掌握礼,趁机把清流派撤底打垮。国公,他们手中利器,个是礼,个是权,国公要插手其中,要以何目?如何以制刘瑾?门下……实实想不通,这件事要怎做才能把火引到刘瑾身上?”
杨凌哈哈大笑,说到:“阁老,就知道你会有所疑问,怕你沉不住气,才来知会你声。现在朝堂,场议礼,各怀目,刮是百官八面风,烧是皇上无名火,这火是对着百官们去,看起来似乎引不到刘瑾身上……”
杨凌起身说道:“阁老这几天不妨冷眼旁观,不鼓动、不阻止、不参与,让那风刮再乱些,让那火烧再大些,等上朝覆旨时候……”
他脸上笑容渐渐冷下去,目光慢慢凌厉起来,字字道:“那时,就是和刘瑾,在这紫禁城中最后决战之始。”
※※※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祭。
而正德皇帝,正是不屑于这点,触犯*员、士子们直奉行不渝宗旨,触犯他们心中道德底线,百官正是抓住天子不孝、有失人君之道这条分量十足理由,开始向皇上发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