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嘴上不忿地说着,心中已暗暗盘算起来,他这个人自己贪污,却见不得别人贪污。自己好用亲人亲信,却最恨别人依赖裙带关系。而且他虽是个太监,却偏偏最不信任太监,所以直想在外廷中重用些人,发展自己势力,如今这杨清既然扳不倒,他便暗暗筹划着怎能将他收为己用。
杨凌见说动刘瑾,这才暗暗
用之下,杨清必全力以赴、竭力用命!”
刘瑾听旦立下战功,就要把杨清如同当年王越般迁升三边总制,手握十万大军,心中觉得不妥,他正想再进言,正德已说道:“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他给朕出这口恶气,朕就封他个三边总制。”
说着正德执笔亲自写下道圣旨,吩咐马永成召来尚宝监用印,令他立即前去传旨。刘瑾想起自己还有招暗计,便也不再言语。
直至二人离开乾清宫,刘瑾才埋怨道:“杨大人,那杨清和咱们可不是条路,万让他立下大功,手握重兵,岂不是给咱们自己找个麻烦?”
杨凌笑道:“怕什,王越昔年也是三边总制,道圣旨还不是说拿进京就拿进京?公公是大明内相,掌着半个朝廷,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进言为刘健谢迁求情,说明此人也是重情重义,公公何必太过计较?”
刘瑾脸色顿时大为和缓,矜持地笑道:“说是,嘿嘿,介时咱家在粮草、军械上再稍做手脚,叫他成不得大事便可。”
杨凌大吃惊,急忙道:“万万不可!”
“嗯?”刘瑾狐疑地看他眼,说道:“杨大人难道不是为替苗逵卸罪,找个替死鬼才把这两个碍眼东西打发上战场?何必如此维护他们?”
杨凌定定神,这才说道:“呃……这个自然是,苗逵和你是体,损俱损、荣俱荣,他若败不可收拾才召回京来,你必受外官弹劾,但是公公切莫忘记,杨清现在可不是李大学士推举,而是你亲口举荐,那个王守仁也是本官所荐。他二人立下战功,就是你会识人、能用人,水涨船高、威望日隆。若是他们败,别看他们和李东阳是系,外廷那帮人势必要把这笔账算在你头上。公公初任内相,若是在你主持下重挫悍勇善战鞑子,谁敢不承认公公辅政才干?他们功劳再大,这最大份功劳还不是你?”
刘瑾拍额头道:“是,杨大人说对,看来这军需供应,咱家还不能马虎。嘿!只是这两个不识时务东西竟然和咱家作对,如今倒送他们份大功劳,真真便宜他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