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攻,真就没有打仗意思吗?
在别人底盘,凿别人山,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
全族流放然后自己打脸?即便如此,那也是尧将治水之事,托于舜。
舜情商极高,才假托帝之名,提拔禹。
更认为,是舜继位之后,启用长大禹,洞察出禹才干和品性,破例提拔,委以重任。
舜,是何等洞察人心智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完全解禹这个人,跟鲧样,都是极端务实之人。
更甚至,大禹本名并不是这个。也许只是后人附会,言大禹乃是天命烙印之人,是为‘文命’。
无论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生,衍生之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
罪族白马,被驱赶到炎黄文明圈边缘,成为蛮夷。
开别人山,还要迁徙别人民,恐怕不是那简单,以现代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冲突和社会矛盾。
兵戎相见,是很正常。
但是显然,舜非常支持禹,有这位情商极高,从微末之际出人头地成为帝王,为禹背书,充当禹坚实后盾,禹才能成功啊。
鲧攻过榆山、程州之山,最后还是失败。
那禹攻云雨山,攻共工国各种山,结果如何呢?
禹治水几十年,遇到困难不计其数。
而这几十年,都在舜任期里,这背后没有舜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所以重用禹人,肯定是舜,舜也有这个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鲧失败,禹成功,不仅仅是经验差距,在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样过程。
但是禹并没有遗忘父辈遗志,也没有懈怠。
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着先辈们留下资料,完善着堵疏并用治水理论。
并最终,等来那个能洞察人心,极有识人之明,且善于用人,乃至让后人都怀疑是穿越者舜。(详见前面番外上古帝王套路)
在山海经里,虽然杀鲧帝,与用禹帝,都只写‘帝’这个字,没有指明是谁。
但认为,如果是尧杀得鲧,那重用禹,必不可能是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