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清风就道:“那这‘陶馆文物保护区’,可以参观吗?”
徐瑰元道:“以前是可以。但其实没什好看。因为大半部分都埋到地底下。从前去时候,面上只有些残垣断壁。但最近那里地质不稳定,国家考古研究所开始‘保迁’工作。外甥是华大考古系,最近也在那里。”
陶清风略有些紧张问:“什叫……地质不稳定?保迁?”
徐瑰元说:“那地方,据说靠近什地震带。又有山洪迸发口。地质层也比较疏松。以前遗迹埋在地下时候,国家没有发掘,以保护
余字文章,已经写去六张宣纸。而且他洋洋洒洒口气写下来,除蘸取墨汁,笔都不顿下。宣纸上没有横竖格,他也没有折叠过压痕,但就是自然地写得竖直,间距也相当,看上去赏心悦目。等陶清风写完最后句“……身外难测不忧,文心可备※”后,这七张连缀完备《偶寄诸生》,简直像可以直接当成艺术品。
“好,真好。”徐瑰元除对他笔墨欣赏外,更惊讶是陶清风竟然能全部背下来。她凝视陶清风,慈祥道:“这张墨宝,可以送给吗?每十年度,徐家后人会召集宗亲祭祖,让侄子他们捎回老家,带到祠堂里。”
陶清风正在收笔,闻言又是心中波澜翻涌,不由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那在最后加几句吧。”
于是陶清风又写上“徐师尊鉴”,落款为:南山陶清风。
陶清风写完后,颤声问徐瑰元:“请问您宗亲祭祖老家,在哪里呢?”
徐老奶奶道:“在c省新南县,是个小地方。不过古代还挺有名,出过不少进士。”
陶清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从古到今,地名时有变化。或许在古代它有其他称谓。这需要地图对比。陶清风记得,徐棠翁退隐回乡,和自家在个地方,那里叫做南山。所以自己年少得遇恩师,是乡泽之幸。但陶清风并不确定,徐瑰元口中“新南县”和“南山”,是同个地方。因为徐氏后人也有可能迁移,或者上溯很多代,把祖籍定为另个地方。
陶清风想多打听点这个地方信息,就问:“这个地方,古时如何有名?”
徐瑰元继续介绍道:“从前,大楚规模最大‘陶馆’就建在‘新南县’,经过几个朝代以后,好歹有部分遗迹留下来。建国后,国家就设立文物保护区。”
陶清风心中动,又听到“陶馆”,这个燕澹生作为国子监祭酒时,为天下学儒修建书院。在徐氏宗亲认祖老家,竟然有最大个遗迹。他真想去看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