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题做好,已经是翌日中午。沈默又用半天时间,将四道经义题做出来,虽然用心程度无法与四书题相比,但他毕竟水平太高,样做理真法老,花团锦簇,没有点蜡烛便交卷。
等到交上卷子出来,人已经透支,也不回西溪,便径直往临近个客栈去,殷小姐给他们在那里包个跨院,去便有人伺候着吃喝。沈默看见徐渭和诸大绶已经出
多,不禁愈发爱上殷小姐。
直到吃饱喝足刷出碗,又把号板擦干净,他才慢悠悠坐回去,终于打开卷袋,拿出考题卷和答题卷来。
考题卷装在个密封信封里,打开后便是三道四书题和五经题二十道。当然不是全做,不然沈默也不会如此不慌不忙……四书题三道相当于必答题,五经题却只需答其中经,也就是四道题,也就是统共写七篇文章。
当然也不是你看卷上哪经题简单,便选哪经,因为在答题卷上,三天前就写好考生要选是什。这当然不是贡院未卜先知,而是在考试前两天,所有考生便去布政司衙门,把姓名、年甲、籍贯、三代姓名,以及准备考经报上去,由衙门印卷置簿,也就是把这些信息写在答题卷上,用印钤记,然后发给考生本人。
也就是说,沈默他们是拿着答题卷来考试,这样就省却贡院现场分辨登记之苦。只需向所有人发放同样草稿卷和试题卷,自然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且考生们也不需要再填写姓名,上来便看题构思既可,倒也算是双赢。
※※※
沈默选得是《春秋》四道题,但他已经知道,从很多年前,大比阅卷便形成只注重首场试卷,尤其重视首场‘四书’义。只要‘四书’义卷子被取中,考官对其他几场卷子,便不认真。
所以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三道四书题上,尽善尽美再考虑《春秋》四道题。
审完四书题,沈默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童生试上那些驴唇不对马嘴截搭题,还是堂堂正正大题更能检验个人才学。只见三道题题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为防止混淆,还将整段都摘录下来,只要背过四书人,便会知道这是哪里段落,完全免去猜题之苦。
简单看过三道题之后,沈默便全心投入进去,专注相题认题,对题之宾主轻重,前按后段关系把握得十分准确,才下笔切题。认题既真,故纵笔所及,无不合节。虽未尝务为新奇,然其文章与题目纹丝合缝,堂堂正正,皆本古文法脉,字字发明古圣贤之韵,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卓然于庸碌诸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