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熟读诗书司马懿自然很快便想到这两句,意见动机很坏事情,放大到无限大时候,也可以变成正义,而正义永远是胜利者所书写。所以才会造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样两种不同结果。
在今夜之前,司马懿虽然偶尔有不臣之心,但却知道时机并不成熟,强自压下。可是今晚他听闻个皇室秘辛,这让他大为动心。储位不稳,这是多容易动手脚个地方。
司马懿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如果曹丕年幼诸子都陆续夭折,仅剩下曹叡人,那就算曹丕无论怎怀疑这孩子血统,都不能把这原因公开
能不能长大成人还是未知。
所以此事关键,便是需要证实曹叡是否曹丕亲子,那反过来呢?如果证实袁熙不是曹叡亲父?
司马懿沉默半晌,便道:“陛下,可滴骨认亲。”
滴骨认亲词,在不久前曾风靡时,孙权谢夫人之弟谢承所撰《会稽先贤传》,记载件以弟血滴兄骨骸之上认领长兄尸骨事例。
滴骨认亲指便是将活人血滴在死人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缘关系,如不能则表示没有。袁熙在十多年前便和其弟袁尚起在辽东被人杀死,埋骨之处不难寻找。
草皮早已采用此法,闻言暗叹声道:“莫提此法,那袁熙和其弟还有数位侍从葬在处,早已分辨不清。”曹丕说得含糊,实在是不想告诉自己这最信任近臣,实际上他把曹叡血都滴过那几人骨殖遍,结果全都渗入。
这也太扯,难不成这些人都是曹叡父亲?都有亲属关系?他后来又做几次试验,彻底验证那谢承所说乃是胡言乱语。可惜他不能自曝家丑,否则真是要驳斥那谢郎中番。
司马懿本想提及骨殖混乱处也无妨,只要有人固执渗入,便可辨出亲子关系。但他看着曹丕脸色阴沉,便知道这法子早已试过,肯定是没有得到准确答案。
身为臣子,就是要为天子分忧。司马懿迅速地分析利弊,也知今日之事,乃是曹丕发发牢骚而已,并不想他多嘴生事,而且诸位公子尚且年幼,曹丕春秋鼎盛,选太子之位也并不急于时。
司马懿如此这般说辞,端是滴水不漏,曹丕脸色也和缓许多。他也只是和司马懿通通气,心中定念也是再观察几年。司马懿说着说着,目光就不由自主地落到曹丕手中把玩着玉带钩之上,哪造型古朴玉带钩玉质柔和细腻,在跳动烛光下闪烁着令人难以抗拒光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