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鄱阳湖。历史演化是,直到秦汉两世,彭蠡泽与西边洞庭泽,都是浩渺云梦大泽相连水域,都是浩浩长江在远古之时泛滥囤聚辽阔水仓。正是有辽阔浩淼云梦大泽作为吞吐之地,浩浩江水才不至于如同黄河那样,屡屡发生根本性大洪水泛滥。这片辽阔水域在漫长岁月里直持续着渐渐收敛状态,在战国时期已经是断断续续地分为几个中心水域。于是,有形似独立洞庭泽,又有形似独立彭蠡泽。再到后世,云梦泽最大中心水域也渐渐消失,只留下洞庭湖与彭蠡泽收缩后鄱阳湖。这是后话。
却说这彭蠡泽西岸有座名山,叫做庐山。庐山旁有大水,名庐江。据《水经注·庐江水》云:庐山之名有民间说与文献说。民间说法是,周武王时期有才士匡俗,屡次逃避征发而隐居此山草庐。后来匡俗成仙,空庐犹存,弟子哭之旦暮,世人感念,遂呼匡俗为庐君,隐居之山亦呼为庐山。郦道元自己坚持是文献说法,其云:“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其《海内东经》日:庐江出三天子都(庐山),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究其实,庐江出庐山,究竟何名为先,只怕很难考证清楚。
这庐山虽非五岳,却也大大有名。此山古名三天子都,见于《山海经》之记载。然则,三天子都究为何意,已经不可考。后世学者对其实指又多有争议,对其原本字意更无明确说法,姑且存疑。对于庐山之壮美,《水经注》云:“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在中国古人眼里,山水是否尊崇,根本原因在于山水所具有神性及其累积文明历史足迹,而不在其真实高度,五岳之尊崇正在于此。而此时庐山,尚无昭昭神性与赫赫登临,故此只有自然山水之壮美。
嬴政皇帝登临庐山,是庐山迎来第次伟人登临。
那日清晨,帝国君臣在五百名精锐步卒护卫下,由十多名山民向导登山。对于这次登临,庐山留下两处遗迹,《水经注》均有记载。郦道元先生文字峻峭瑰丽,描述山水形势无出其右,且看看先生两则纪实性描述:其,“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登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其二,“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