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对后者如指掌中敏锐觉察到其中要害。若是嬴政鲜明激烈地推崇法家,反倒是好事。则,推崇法家原本便是秦国正道。二则,坚持秦法也是历代秦王为政准则。对于吕不韦,既可直言相向地指出法家治国之缺失,亦可用新政事实来证实:修补这些缺失是国人所期许。然而,嬴政却分明不是如此。这个少年秦王显然在压抑自己对法家激情,显然有意对“仲父教诲”不做任何辩驳地只管聆听。这是嬴政秉性?面对既行秦法又改秦法吕不韦新政,凡事都有主见少年嬴政却从来不置可否,这便是吕不韦心病。吕不韦曾经推测,嬴政内心可能以为:吕不韦不断推出新政不是法家正道,自己若公然推崇法家,则与目下秦国新政相背,所以便要匿形匿心,不能与吕不韦有任何歧见。吕不韦记得清楚,第次想到这里,自己几乎是吓跳!果真如此,其心难测也!吕不韦曾有意无意地对太后赵姬说起此事,赵姬亲昵笑道:“小子自幼便强横,外公教他读书,总是折辩不断。但做甚事,不管如何说法,小子都要闷头想阵子。也有样好处,有错便认,从不缠夹。你是仲父也,他个毛孩子明得甚治国大道?”那以后,吕不韦又秘密召来王绾备细询问嬴政诸般行止秉性,终于认定这只是少年才子偏执通病而已,只要诱导得法,必能改弦更张而成泱泱器局。
此等心事,只与纲成君蔡泽有得说。
个细雨霏霏黄昏,吕不韦青铜轺车进蔡泽府邸。
在秦国,蒙骜、吕不韦、蔡泽都是当世入秦外邦人,老秦人谓之“外臣”。三人之中,惟蒙骜是孩提时随家族入秦,然毕竟不是生在秦国,算不得名副其实秦人,故在“外臣”眼里依然是同样伴当。目下,三人又恰恰是秦国三个职爵最高权臣,相将上卿,几乎便是秦国全部实权事权。若再将太后赵姬这个赵国女子与有着半赵国血统秦王嬴政算在内,秦国庙堂几乎便是外邦天下。当今之世,也只有秦国有这种罕见外臣聚权之象。诚然,战国时代各国任用外邦名士为权臣者,可谓举不胜举。然则都有个共同处:代名君所为,名君之后终是断断续续,最后必然是越孱弱越猜忌外邦名士。秦国大大不同,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百余年来历经六代七君,始终是外臣当国,英才汇萃,从无间断!大体说来,秦国外臣有五种人:是名士而成权相者,如商鞅、张仪、甘茂、范雎、魏冄、蔡泽、吕不韦以及后来李斯;二是基于纵横需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