柩在太庙停整整三个月有余。依着古老风习,这便是“异葬”。异葬者,非常之葬也,不吉之兆也。秦昭王死于六月炎夏,正应句古老咒语:“恶死六月无可葬。”寻常人等若死六月,即或殷实之家富贵大族,连尸体至少停放三日老礼都无从讲究便得匆忙下葬。期间因由,便在于炎夏酷热而民无冰室,尸体若居家过得三日三夜便会腐臭溃烂,死者难以全尸入殓;死不得全尸,是古人最大忌讳,即或战场殒命烈士遗体运回故乡安葬,族人家人也会千方百计地将残缺尸体续得浑全方才下葬;惟其如此,为顾全尸,酷暑之死便无法讲究礼仪。然则这是赫赫代雄主秦昭王,灵柩深藏冰窖,又恰逢连月老霖酷暑变做悲秋,尸身自然无事。然异葬终成事实,葬礼便得处处得上应天数下合物议,方能破解不吉之兆,否则便会引来列国嘲笑且对朝野公议无法交代。如此异葬,便大大有讲究。
这第件大事,便是议定老秦王之号。
号者,名称也。常人之号,便是姓名外加表字。对于国君,这个“号”却不是姓名,而是谥号与庙号。谥号,是在国君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评定称号,或褒或贬,以示盖棺论定。谥号制行于整个贵族层,国君谥号由朝会议定,大臣谥号由国君赐下。“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是周礼大系中谥法原本规矩。庙号,则是国君死后其灵位专室在太庙序列称号,与行迹功业关涉不大,所依据者主要是辈分与灵位专室位置。庙号制始于殷商,太甲庙号为太宗,太戊庙号为中宗,武丁庙号为高宗。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国君死后定位名称,人但呼其号,便是已逝国君。历经春秋数百年礼崩乐坏,战国之世礼法已经大大简化,对国君之号确定,看重朝野公议对国君业绩褒贬,而轻忽国君在庙堂辈次排列;风习之下,王号便大多只有个且很少拘泥形式,实际而论,大多是只有谥号而无庙号,如秦孝公齐威王魏惠王赵武灵王等等。到秦国统天下,秦始皇索性连谥号庙号齐废止,只按国君代次从始皇帝而二世三世排列下去。西汉立朝,重新恢复谥号庙号制。流传到后来,谥号制愈来愈变形,以二三十字为“长谥”而专颂扬帝王丑剧叠出不穷,竟使原本体现天下公心而由公议褒贬国君谥法不期然变成匪夷所思恶制!这是后话。
谥号对于葬礼之重要,便在于时时处处须得提及,否则便成无名之葬。
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