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纪虽迈,写文章却不逊于人,也不用抄那些御史文章,运笔如飞,不到半天便写出篇辞情并茂乞骸骨疏。
他是当朝阁老,户部尚书,写出奏章和御史弹章份量自不可同日而语。就连桓凌这位太子姻亲也远及不上他。
阁老辞本深彻入骨,都察院弹章纷飞似雪,那些沾“外戚”二字边儿大臣都心中惶惶,央着太后、太妃、妃嫔、公主亲眷哭到圣上面前。
他们可不敢担擅权之名,他们也愿意辞官以示清白!
幸而圣上还怜惜他们,并未轻易允许他们离朝,反而安慰众人:“朕岂不知卿等忠心?桓卿自有他心意,言官弹劾大臣也只是恪守
前朝那样外戚之乱,但对于他这样书香世家出身,凭文章、才具入仕人来说,没有外戚朝廷才是最好朝廷。
如前朝皇室子弟就多联姻武将人家,“厚其禄而薄其礼”,没有能掌权理政外戚,这才是他理想中朝堂。
只是后来他自己孙女选作皇子妃时……他年老恋权,竟未能急流勇退。而今见桓凌与宋时这样少年人都能不计自身前程,心只要为大郑剪除外戚专权祸患,他这上司前辈实觉羞惭,不堪再为内阁学士。
——桓凌还算个正经皇家姻亲,宋时只是跟他成亲过日子,就要避这外戚之嫌,自请辞官,他这正经皇子妃祖父还有什脸面留在中枢!
李阁老心请辞,吕首辅、张次辅却怎能看着他致仕,轮番劝他:“咱们大郑素来从四品以上人家选秀女,照此看来,满朝皆是外戚,难道人人都要辞官?那朝廷还有什人可用?此事须得徐徐图之。”
何况宋时也不是因为嫁桓凌才要辞官,是他想要辞官,桓凌陪着他请辞,顺便上道本劝谏天子少任外戚才是。
那两个孩子为是到各地勘探矿产,兴工业,弄化肥,将大郑境内都弄成汉中府那样才要辞官。你个阁老、尚书,在位时能匡衡天下,回乡后只得写写书、教教弟子,辞官有何意义?
李阁老没叫他们劝动,反倒越发坚定辞官之意:“他们少年人都不恋栈官场,心只想为朝廷、天下做事,临辞官也不忘上本奏书请圣上弃用外戚,个快七旬人还留恋什?”
那两个人个三元及第,个是太子妃嫡亲胞兄,若留在朝中,过不上十年二十年就能熬到二品,或者还可入阁也未可知。而他已过花甲,就是留在朝中,过不几年也该告老,剩下这几年又能做出什值得书事迹?
不如索性拿这几年尸位素餐光阴,试试憾动大郑皇室婚姻旧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