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麻烦,他知道宋时在哪儿。
桓凌垂眸看着那箱书稿:“他信中说到,是从西安得种蛭石才弄得出这不用烧炭即可暖身暖宝宝。他早前送直到最远府谷县,到西安必定是由北到南,踏遍陕西,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该回汉中。”
他自家不在汉中,周王那里便少个臂助,见三元回来岂有不留?
时官儿现在只怕要调度粮草,安排军屯、民屯事宜,还要独自试验那些后世知识,不知有多辛苦。他如今不能回去帮他师弟,但愿这些从草原上记回来这些风景、民俗、传说故事能多换些晋江币,叫时官儿心里高兴些。
却着实叫他们吃惊。
那是满满匣子文稿,订得整整齐齐,包上蓝纸封面,倒像匣手抄书似,他们年给朝廷上请安折子都不定有那多!
草原上日夜奔波,费心招抚之间,他竟然还能攒出这多信!
几位同行使节感叹道:“原先以为桓大人写都是给朝廷战报,想不到这大箱都是给宋大人……”
不愧是能和宋三元齐名才俊,写起文章简直如吃饭喝水般容易。这才几个月没见,写信都快赶上部《论语》厚。
有这信在,还要什信物传心曲!
还要作什诗,文章不比诗难作?
众人叫那些文章震憾得说不出话来,也没太强求他先拿给大伙儿看眼——
反正过些日子宋大人肯定就得把这书信文集印成宋刻书。到时候人要套,慢慢收着看,或许还能看到宋三元书信文章夹在其间。岂不比这时候赶着匆促地看几眼,还要妨碍桓大人给宋三元去信,受两人埋冤强?
指挥使便主动揽下此事:“早几个月见些地方报纸上写着宋大人常在黄河对岸盼候桓大人,不过后来听说是南下督促陕西各府屯田、粮草、修造之事。大人要送这些东西,安排几个亲兵去陕西,慢慢儿替你寻宋大人便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