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宋状元就是他们翰林院中人,他事迹既叫人搬上戏台,他做上司官怎能不去看看?
曾学士对着满案稿纸感慨回,却没奈何,仍是得继续忙公务。到晚上散值回家路上,却遇上几位从教坊胡同过来,正要去酒馆吃饭同年,见着他便说起那出宋状元新戏。
曾学士听他们学几句打诨
他给人家写原稿时不避嫌,排戏时不避嫌,搞营销策划也不避嫌……但到大戏上映,满京交口相传宋状元时,他倒避起嫌来,头扎进翰林院加班,带着几个河北、河南、山东回来庶吉士整理旧书。
他没什经验,他带庶吉士也没经验。
藏书是件既耗钱又耗力大事,非累世富贵书香门第办不起来。当世因为江南富庶,民间藏书风气盛于苏杭,多有世家建起私家藏书楼,子弟们也有整理藏书经验。而刚省亲回来这几位庶吉士家中虽也藏书,也就仅有间两间藏书室,没有整理大型图书馆经验。
时间紧、任务重、手下工作人员都是刚入职傻白甜学生党……这就到他们基层管理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扛起项目大旗时候!
宋时发挥勇于任事精神,按着现代图书馆藏书分类、排架规则,写份报告给曾学士,向他申请彩纸、笔墨,以便像现代图书馆样编定藏书目录,给每本书编定索书号贴在书脊上,按序存放、查找。
自然不再是26个字母顺序,而是按隋唐以来通行“经”“史”“子”“集”四部分法:
经部录四书五经相关,另加乐经、小学,总之就是科甲所认正经学业知识;史部不必说,藏便是各种正史、杂史,另外也有礼部藏朝臣奏章,历朝政书、职官、会典之类;子部则诸子百家、释、道、小说、术数、天文之类无所不包;集则是诗词文曲——辟如他将来要是红,随便编个《宋三元文集》,就是藏在这里。
按着传统分类,四部之下共分四十四类,比现代图书分得还细致。他不打算改这点,只要带人做出索引目录,在书上贴上索书号,将来不管谁借书,对着索书号就能还到正确地方。若是在编书时有什史料或官制、地理之类硬知识要查,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对应图书。
曾学士百忙之中看他报告,给他批十刀各色彩纸、二升白面,并批复句:“做事细致用心,这些藏书交到你手中,吕、桓二位学士与皆可放心。”
忙啊!这几天又要拟周王到礼部办差谕旨,又要拟选秀谕旨,忙得他都腾不出工夫去看近日兴起《宋状元义婚双鸳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