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两地都是中县,人口只差几百户,不分高低,可实际上两处为官难易、油水丰瘠,相差可是不小:容县是汉瑶杂居之地,百姓性情剽悍,常拖欠粮税,为小事就敢聚众斗殴,*员在此处难出政绩;而福建却是海运发达、地方富庶,百姓都肯纳租税,读书风气也盛,比广西官好做得多。
宋举人能转任武平县令,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宋时默默回忆遍那篇清代县官论文,对比之下却发觉他父亲并不符合转迁案例——
虽然他爹三年任期间,县里新垦不少荒山,连年按时交上赋税,没有大灾荒,百姓也没闹什大事……可他爹是举人出身!按照古代科场潜规则,举人算浊流官,地位低,升迁困难,基本都得熬满九年才给挪挪。
那些三年升,都是有进士功名,背后有座师、同年、家长撑腰。可他父亲、大哥又没有什交好同年当大官……等等,难不成是桓家帮忙?
说是上回服侍他男孩为他相思成疾,请他回去抚慰佳人。
宋时正穿着单薄蕉布短衣在窑前看火,叫石窑散发高温烤得唇焦口燥、汗流浃背,根本没心思听他说话。被他烦得不行,就在记录烧制火候小本子上写几笔,撕下条子塞给他,头也不回地说:“拿着条子去找陈医官,让他寻个好郎中给那孩子看看吧。”
那人目瞪口呆地看着他背影,痛心地说:“那又不是庸脂俗粉,是本县男娼行头,周小史般绝代佳人。他向来对别人都不假辞色,唯独对舍人片真心,舍人怎地点都不肯怜香惜玉呢?”
不肯。
不去。
这倒很可能。
他们父子虽然在外任上,可这几年与桓家书信往来不断,也常送本地特产回去,就和正式结亲亲家差不多走动。两年前师母过世,他虽然没能上京拜祭,大哥却替他走趟,当时师公亲自见大哥面,桓小师
反正他帐户里还有八十多块,暂时不用为钱折腰。
大不下回假装去府城买龙眼、柚子,趁机到府城更大瓦舍体验生活去。
宋时往后扬手,冷淡无比地叫人离开,还告诉那人以后不必再来替那行头传话——他不好男色,以后不会再去这种人家。
他当时确以为那就是他人生唯次意外体验,可惜世事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是他第次接触南风,却远远不是最后次。
到新泰十九腊月,宋大人在容县任上三年考满,府、省、监察御史都给开出“称职”考语。递到吏部,就有文书下来,叫他转任福建武平县县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