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张尚书竖他当向学模范,吏部耿侍郎大计之后也提到他,就连他们院里御史去趟迁安,回来也是满口“神童”——难不成这隐逸神童不是崔家父子自己为博名声叫出来,还真有才学?
刘瓒恳切地说:“那崔燮真有才学。他正经读书才年多,作文章就连都爱不释手。若是从小能得着名师教导,好生读几年书,文章恐怕不下于王守溪!”
王鳌王守溪可是十六岁作文便叫国子监学生争相传诵,乡试、会试两魁天下,险些三元及第人。那榜状元谢迁还被人嘲为“文让王鳌,貌让谢迁”。
刘瓒特别安心地说:“那崔燮生得也好,若能进国子监读几年书再应考,绝不会有‘貌让某人’遗憾。”
李裕摇
诗?”
刘瓒想到这点就心痛,挥挥手说:“那崔燮真真切切是个神童,可惜家里连请两个糊涂腐儒当先生,不曾教过他作诗文,给他耽搁到今天。若是家里能请着个好先生,或是他父亲会教儿子,这孩子如今名声也不逊于当年程、李二位神童。”
众人都给他说糊涂。
个神童,打从去年就出对句集,说是个神童,可都到十六还不会作诗……那他到底神在哪儿?目十行、过目成诵书生有是,光他们察院这些人,十有八九读两遍书就都能记住,单凭这点儿也算不上什神异吧?
刘瓒反倒卖起关子,叹着气,摇头晃脑地说:“先去跟总宪大人缴旨,回头空出工夫来,把那神童县府两试卷子默下来给各位同僚品鉴品鉴……”
他大摇大摇地挤出人群,扔下几位御史在背后目送,推开右都御史李裕大门。
李裕这里早有人奏报他要过来,便撂下手头份要给吏部档案卷宗等着他。待他进门,便抬起头来含笑问道:“尚圭这趟差使办得如何?”
刘瓒笑道:“下官与谢千户去迁安县、永平府取相关证人口供,足以证明迁安知县戚胜清白。那座书坊是崔郎中之子为使本县书生有书可读,主动捐,戚胜也不曾隐瞒他首倡之功。两人甚是相得,绝无威逼利诱痕迹。下官在路上整理出卷宗,请总宪审阅。”
他从袖子里摸出卷厚厚供状,还有本写好奏折,送到李裕案上。
李裕翻看着这些口供,不时询问刘瓒审案时情况,对得明白无误,才在下面签章用印,准备进呈给皇上。刘瓒施礼,正要退下,李裕忽然叫住他,问道:“你方才在外面说那个迁安神童,他除那本《四书对句》,当真是有才学?可有什诗文上与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