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欲,不计身前,当顾身后。为争取这样个万世不祧尊荣,历史上也不乏皇帝做出什骚操作,而其中最著名则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
为能够在死后仍然永远赖在太庙享受
敏中作为进士官僚代表人物,大权骤得,并不能够将自身权柄与社稷大计有效结合,而他们所掌握权柄,仅仅只是党同伐异、逞于私利工具。白敏中虽然有个诗名极盛堂兄白居易,但自己生行事,也只落得个谥“丑”。
反倒是出身赵郡李氏李德裕,虽然被视为没落门阀世族代表人物,却展示出真正宰辅风采,对李唐社稷颇有存亡之功。
当然,具体到个人政治素养高低或者某阶段性政治斗争,并不足以解释大尺度问题。比如李德裕父亲李吉甫,便谈不上是个什伟岸人物。
所以,尽管沈哲子已经确立科举改制总方针,但在具体实施与推行上,仍在等待个合适契机。最起码也要等到南北统合稍见成绩,社会秩序已经恢复到可以容纳定程度动荡。而在此之前,仍然需要准备与积累。
他来,他来,举手就是给你榔头,沈哲子不是不愿意承受阵痛,而是需要考虑大梁新朝承受能力。譬如大运河利在千秋,但在当时却是勒住大隋皇朝根颈绳。胸怀千秋放眼量,足下浅坑跌断腿。
抛开这些杂思,沈哲子专注当下祭祖典礼。虽然沈氏诸先人得于追尊殊荣不过只有两人,但在太庙中需要祭拜却不仅仅只有这二者,另有其他先人们前前后后足有上百牌位。
这些不得立庙享祀先人们,虽然在今日祭祖大典中被摆设出来享受祭祀,但自此之后便不会被奉在太庙之中,而是需要收归祧庙。
天子之庙,七世而祧。哪怕贵为天子,也只有享受七代子孙供奉祭祀权利,七世之后便需要迁离太庙,毁庙之主,皆藏于祧庙之中,祧庙意为远祖之庙,固定只有两个正祭位置便是所谓二祧。
其他祖先进入后,自然就不能享受正祭位置,只能呆在夹层中,地位自然大大降低。当然眼下大梁新立,哪怕仅仅只为凑足四亲二祧并始祖七庙之数,名额还算充足,有庙而无号,只以昭、穆相称,但等到沈充老去进入太庙后,便有位能享独立祭祀先人需要入祧。
当然,有规矩自然就会有特例,文、武有功德,亲尽而不祧,而所立者,世室非庙。所谓万世不祧,可以说是对个帝王毕生功业最大褒扬,往往只有开国之君、中兴之主才能享此殊荣,譬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