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烈按响门铃,门房老头揉揉眼睛,突然欣喜道:“是大少爷回来啦!”
“杜叔好。”周维烈笑道。
“少爷还是那有礼貌。”门房老头笑呵呵道。
花园里几个小孩儿正在奔跑嬉戏,看到周维烈走来,他们顿时喊道:
“大伯!”
周维烈顺口回答:“是。”
车夫说:“那先生有前途,喝过洋墨水都能赚大钱。崽就在周先生希望小学读书,成绩很好,等长大也送他去留洋。对,先生贵姓?”
“姓周。”周维烈道。
“哦,还跟周先生是本家,”车夫嘴碎道,“周先生是大好人嚟嘅,办学校不收学费,专门照顾穷苦人。崽还会说国语,说得可标准,比很多大陆来人都更会说。”
50年代香港,国语是社会通行语言,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从大陆逃难来。香港电影也基本是国语台词,主要票房市场为台湾(前几年还能卖去大陆),粤语电影要到70年代初才渐渐成为主流。
此时,周维烈才26岁。
……
剑桥大学学生正在期末考试时,周维烈以探亲为借口,提前离校前往香港。
拎着皮箱走出码头,顿时有七八个黄包车夫招揽生意,殷切问道:“先生,坐车咩?”
“去太平山。”周维烈随便选辆。
“哥哥!”
年龄最大两个都是周赫煊儿子,去年周璇还生个小女儿。至于喊“大伯”那个,则是婉容亲孙子,周硕明在18岁时候就结婚生子。
周家二少爷周硕明读书不成,做生意也不行,唯优点是长得
周赫煊已经搬来香港十年,除开矿设厂和走私物资到大陆以外,他做得最多事情就是兴办教育。
创办私立中学和大学就不说,周赫煊还在香港办30多所希望小学。此时香港学校数量有限,大部分小孩都无法读书,周赫煊希望小学就成穷苦人家首选。
周赫煊在办教育时掺私货,但凡是他出钱创立学校,学生必须会听会说国语,期末还有国语口语考试内容。
……
太平山顶,周公馆。
香港和英国仿佛是两个世界,街道上不仅有飞跑黄包车,慢吞吞如龟爬电车,还有拉着货物牛车和驴车。许多奔跑嬉戏街童,居然浑身上下光溜溜,似乎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
穷,香港非常穷,跟“东方之珠”完全扯不上边。
车夫边跑边问:“先生到太平山哪里?”
周维烈道:“去山脚坐缆车。”
“山顶好风光,大半个香港都能看到,”车夫笑问,“先生是留学回来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