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怎觉着这几个西夏字有点像汉字啊,但是就是个也不认识?”
“呵呵,媛媛,你观察不错,西夏文字就是借鉴汉字,演化而成,你们看,西夏文字,在结构上,很像汉字,也是方块字,也像汉字样由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笔画组字,就连书体也和汉字样,有楷、行、草、篆、隶五种书体,常使初见西夏文人,误以为汉字,其实完全是另种文字。西夏文字到目前,共发现五千多个字,虽像汉字,却无字与汉字相同,这反应党项人强烈民族意识。们再看这几个西夏文字,笔画繁琐,多斜笔,特别是撇、捺笔画比较多,所以才有史书上说西夏文‘类符箓’,意思是说西夏文笔画繁琐,晦涩难懂,这也为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迅速消失埋下隐患。
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西夏文字也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几百年来,无人知晓,直到清朝嘉庆年间,甘肃学者张澍回乡养病,在武威座寺庙中,发现间紧闭小房间,问僧人:房内为何物?僧人说:房内是块碑,此碑碑文怪异,恐为妖孽,所以才封闭于房中。张澍在外为官多年,见多识广,不信妖孽之说,要求僧人打开房门,见识下是何妖孽,僧人无奈,只好给张澍打开房门,张澍发现房内果有碑,碑文竟是他这个大学者都不认识文字,顿时大惊失色,当他小心翼翼地转到碑后面时,才发现这块碑后面刻着是汉字,字数与前面文字样多,张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碑前面文字是已经消失西夏文!这块碑就是著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现在还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馆中。
从此之后,西夏文逐渐开始为学术界所重视,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诺夫在额济纳旗境内黑水城遗址,盗掘出大量写有西夏文文献,科兹诺夫将这些西夏文献起运到彼得堡,俄国汉学家伊凤阁在科兹诺夫运回西夏文献中,发现著名《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本西夏文和汉文双语字典,由西夏学者骨勒茂才编著,伊凤阁通过这本字典,解读不少古老西夏文献。国开始系统研究西夏文字是著名学者罗振玉和罗福苌父子,1913年,罗振玉和罗福苌父子,从伊凤阁那里得到部分《番汉合时掌中珠》,在经过多年研究后,罗福苌用传统汉字“六书”法,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法去分析西夏文字,使人们对西夏文字构造认识大大提高。其后,从事西夏文字学者越来越多,但因西夏文字消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