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彻底休息。
当然,当然,在彻底休息前,洪承畴还有个选择——突围。
毕竟他手里还有十几万人,要真玩命,还能试试。
于是他找来手下八大总兵,告诉他们事态紧急,必须通力合作,然后,他细致分配工作,从哪里出发,到哪里会合,切安排妥当,散会。
忘说,在这八个总兵里,有个人,叫做王朴。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就解释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终导致战败。
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想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行动背后,隐藏着个极为精明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直在催他,这个人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外号,叫小杨嗣昌。
第二天,突围开始。
按照洪承畴计划,突围应该是很有秩序,包括谁进攻,谁佯攻,谁殿后,大家排好队,慢慢来。
可还没等洪承畴同志喊二三,两个人就先跑。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才跑回来,对上面有个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真是比猴还精。
精过头,就是蠢。
如果换别人,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可惜,他对手是皇太极。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刚到松山,还在擦鼻血,看几眼,就发现这个破绽。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畴出发第二天,他派遣将领突袭洪军后路,占领锦州笔架山粮道。
杨嗣昌同志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查过资料,明末时期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