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还是个影响大明王朝命运人,关于他事情,后面再讲。这里要说,是他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起来,宋应昌是兵部副部长,明军第二把手,总兵都是他下属。但作为高级领导,他却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绝不仅仅因为此人会打仗,实在是迫不得已。
说起来,那真是肚子苦水。
两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统全国后,为保证今后爆发战争时有兵可用,设置卫所制度,也就是所谓常备军,但他吸取宋代教训(吃大锅饭,养兵千日,用不时),实行军屯,并划给军队土地,也就是当兵平时耕地当农民,战时打仗当炮灰。
仁兄已把和谈当成自己种事业,并直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后,们还将看到他身影。
但在宋应昌看来,目已经达到,因为他苦苦等待那个人,已经做好准备。
【军阀】
宋应昌等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儿子。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省钱,但时间久,情况就变,毕竟打仗时间少,耕田时间多,久而久之,当兵就真成农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话,仗着天高皇帝远,军官趁机吞并军屯土地,当起军事地主,把手下兵当佃农,有还做起买卖。
搞成这个状况,战斗力实在是谈不上。
这种部队要拉出去,也只能填个沟,挖个洞,而
以往介绍历史人物,大致都是从家世说起,爷爷、爹之类句带过,然后再说主角儿子,但对于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因为他爹比他还有名。
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第名将(首辅申时行语),李成梁是个非常出名人——特别是蒙古人,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位仁兄是个超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不到十年,就成为边界第号人物,风头压过戚继光,不但当上总兵,还成伯爵。
当然,这切都不是白给,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尸体(主要是蒙古人),扎扎实实打出来。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