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从中看出名堂,且自创兵法者,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因为他有着种十分奇特看书方法——边看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
原先在山东时候,虽说手下都是帮兵油子,好歹自己还是个四品指挥,说话算数。而蓟门为明朝四大防区之(宣、大、蓟、辽),高级军官抓大把,什都轮不到戚继光,他在这里只能干干巡哨之类活,很少有实践操作、指挥军队机会。
于是,度过看似平淡无奇三年之后,他又回到山东,在很多人看来,这位曾被兵部领导寄予厚望年轻人毫无成就,只是白白混三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岑港之战后,俞大猷对戚继光战术十分钦佩,曾好奇地问过他个问题:你战法由何处学来,源于何时?
戚继光回答,是当年在蓟门巡边时所学。
伙跟上吧。
俺答来,“庚戌之变”爆发。
这自然是件麻烦事,但对戚继光而言,却是个难得机会,正是在这次事变中,他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写《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上级领导高度评价。
戚继光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庚戍之变”后,朝廷为加强边境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
这是个旁人避之不及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生。
俞大猷十分吃惊,个巡边小官,又没有打过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
戚继光十分自豪地答复他疑问——自学成才。
他告诉俞大猷,在蓟门那三年中,无论在什地方,干什差事,他总是带着本书,反复翻阅,日夜苦读,而他所领悟军法之秘诀大都来自此书。
遗憾是,这本书并不是俞大猷最喜欢《易经》,它名字叫孙子兵法。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老头,下到四五岁孩童,都是孙子忠实读者。
在行进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他理想: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将是他生选择。
然而这个选择开头并不顺利,戚将军在边境日子过得实在不爽,因为他被分配驻守地方是蓟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