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道由胡宗宪亲自发出
手谕,主要内容如下:休战,撤回杭州。
在这紧要关头,怎能够撤军呢?敌军如果进逼怎
办?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谕言辞极其严厉,毫无商量余地,权衡利弊后,他遵照命令,撤
回来。
胡宗宪是个聪明人,绝不会重蹈当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覆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回俞大猷,只是因为他刚刚得到
封信件,而他确信,对于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
数万士兵更有杀伤力。
这封信是毛海峰带来,作者就是他
养父汪直。
【连锁陷阱】
化。
经过几轮试探,胡宗宪感到对方锐气已尽,随即命令水军即刻出发,发动对徐海反击,事后证明,他在错误
时间做出
错误
判断。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明军大败,这也再次验证徐海
可怕,虽说损兵折将,但他打起仗来却
点也不含糊,先后五次击败明军,气焰极其嚣张,陈东和麻叶也趁势发动反攻,攻破多处明军据点,沿海许多地方纷纷戒严,百姓随时准备撤离。
就在形势即将失去控制时,关键人物俞大猷出场。
听说俞大猷率军赶到,焦头烂额胡宗宪终于松
口气,感叹地对徐渭说道:这下没事
,好险,好险!
俞大猷退却时,徐海并没有追击,对于这位名将,他始终心怀着警惕,打这
多天
步都不让,现在居然主动撤退,必有诡计。
这实在是抬举俞大侠,几十年来,无论做官还是打仗,他都是个实诚人,要说玩阴谋
顶级
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个公认
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个十分特别
将领,在作战之前,他会仔细评估双方
实力对比,如果没有必胜
把握,即使情势
片大好,他也绝不出击(估计这和他被整
次数太多有关),但他
旦准备出击,就意味着已有必胜
把握。
胡宗宪十分解他
这
特点,所以才会如此放心,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名将就是名将,和那些二流货色确实不同,俞大猷主动收缩阵型,等待徐海来攻,徐海倒也真识货,看到这个架势,感觉是个老手,不敢轻敌冒进,之后双方交战多次,徐海始终未能取胜,再也无法前进
步。
俞大猷稳住阵脚,却不主动进攻,徐海尝到
厉害,倒也赖着不走,双方在海上僵持着,事情似乎又回到
起点。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俞大猷突然接到道极其怪异
命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