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无疑,还是投降吧。
其实王守仁先生还是守信用,只有对不讲信义,玩弄阴谋
人,他才会痛下杀手,见到这二位首领后,他下令拖出去打
顿板子(教训
下),就履行
诺言。
就这样,朝廷折腾几年毫无办法
两广之乱,王守仁先生老将出马,立马就解决
。
这件事情给他赢得更多
荣誉,朝廷上下
片赞扬之声,但这最后
辉煌也燃尽
王守仁
生命之火,他即将走向生命
尽头。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
最后
个要求
嚎哭而来,欢笑而去,人生本当如此。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天泉论道,王守仁将他毕生
坎坷与智慧传授给
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经完成
自己
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还不能光荣退休,因为他还要去山区剿匪。
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
旦兵权在手,大军待发,他就如同凶神恶煞附身,开始整顿所有部队,严格操练。
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王守仁很清楚,对于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空旷
天泉桥,在四周传来
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行合真意。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
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
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消息后,领导叛乱
两个首领当即达成
共识——投降。
王先生实在是名声在外,他光辉业迹、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闻,连深山老林里
少数民族也是闻名已久,叛乱者也就是想混口饭吃,犯不着和王先生作对,所以他们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这二位首领倒还有个担心,由于王先生之前名声不好(喜欢耍诈),他们两个怕就算投
降,到时候王先生阴他们
下,翻脸不认人怎
办?
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与王畿言不发,摒气凝神,记下
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
“天地虽大,但有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