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机构建立
御史台,刘基
官位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
首领,
们前面介绍过言官们
力量,此时
优势在刘基
边。
引发矛盾导火线是
个叫李彬
人,这个人是李善长
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
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请,刘基却软硬不吃,不但不买他
帐,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
是,这份回复恰巧落在
李善长手里,他虽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他明白直接找刘基求情是不行
,为
救自己
亲信
命,他想
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
求情要求
。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
责任推倒刘基
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
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
是公爵里唯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
是,他
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
,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后人往往不解,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什
只得到这样
待遇?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那难以解释。朱元璋是
个乡土观念很重
人,李善长是他
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
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
。相对
,刘基是
个外乡人,更重要
是,刘基对事情
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他也想到
,朱元璋没有想到
,他还是想到
。
李善长被激怒,他开始准备自己
第
次反击。
换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
个人在身边
?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
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
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还想要封赏
。
刘基生聪明,但也疏忽
这
点。
这也就决定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次交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