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立场,换句话说,旦将自己存在托付给别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姿态。通过阅读学到这点,对来说是极大收获。
假如世上没有书,假如没读过那多书,人生恐怕要比现在更加凄冷、更加枯瘠。对而言,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所大学校。那是所为建立和运营量身定制学校,在那里亲身学到许多重要东西。那里既没有烦琐恼人规则,也没有分数评价,更没有激烈名次争夺,当然也没有校园欺凌。能在“制度”重重包围下,巧妙地确保另种属于自己“制度”。
想象“个人恢复空间”,就是与此相近东西,而且并不仅限于阅读。想,那些无法顺利融入现实中学校制度孩子,那些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孩子,如果能得到这种量身定制“个人恢复空间”,并且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与自己相配东西,按照自身节奏去拓展这种可能性话,大概就能顺利而自然地克服“制度之墙”。然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理解并赞许这种愿望(即“个体生活方式”)共同体或家庭支持。
父母都是国语老师(母亲在结婚时辞去工作),所以对看书几乎没有句怨言。尽管对学习成绩颇为不满,但从来没对说过“别看什书,好好复习迎考”之类话。也可能说过,但点印象都没有。呃,就算说过,也是轻描淡写那种吧。在这件事上必须感谢双亲。
再重复遍,对学校这种“制度”实在喜欢不起来。虽然遇见过几位好老师,学到些重要东西,但几乎所有课程都味同嚼蜡,足以把这些全部抵销还绰绰有余。在结束学校生活那刻,甚至想过“人生只怕再也不会这枯燥乏味吧”——就是枯燥乏味到这种地步。但不管怎想,在们人生中,枯燥乏味还是会络绎不绝,会毫不留情地从天上飘落而下、从地下喷涌而出。
可是,呃,对学校喜欢得不得、不能去上学心里就空落落——像这样人恐怕不大会成为小说家。因为小说家就是在脑袋里不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世界人。比如,在课堂上根本不好好听课,好像只顾沉溺在无穷无尽空想中。如果现在是个小孩子,说不定会无法与学校同化,成为个拒绝上学儿童。在少年时代,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只因为拒绝上学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