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不愿意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因为那势必会牵扯出立场问题,让他矛盾感加剧。荀彧把宽大袍袖舒展开来,举臂在半空拂两下,表示自己要走。许都卫这里空气实在太阴冷,只待阵子他便觉得骨头里都挂霜。
这时满宠又请示最后个问题:“杨俊故意诱使军转向汝南,他参与叛乱事,无可置疑。当如何处置?”
对,还有这个人呢。荀彧沉思片刻:“暂时先不动他——许都昨夜血,已经流得足够多。”
“还请荀令君详为示下。”满宠似乎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他儿子杨平身死事,看不出在董承计划里有任何用处。他如此安排,必然另有图谋——伯宁,你早就知道答案,又何必问?莫非许都卫以为,之才器不堪为曹公效命
情不难,只是烦。真正难是董承处置,稍有不慎,便会被周围虎视眈眈诸侯们拿住把柄,打起清君侧旗号,政治上便会很被动。
满宠似乎看出荀彧为难,他把其中份薄薄帛书又朝前推推,动作尽可能地轻柔,似乎不太愿意沾手:“这是专门录下车骑将军供词,是杨修亲自执笔。在下以为,审董案,非此人不足为荀令君您分忧。”
这已经不能够算是暗示。荀彧意外地看满宠眼:“看不出你们已经和解,他不记恨你?”
“外举不避仇。”满宠简单地回答。
凭借杨彪之子身份,杨修主审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弭雒阳系不满。这确实是个绝妙安排。
但荀彧知道,这背后事情绝没那简单。杨家甘愿与仇敌联手,也要置董承于死地,这其中动机,可堪玩味。究竟杨家是为重夺雒阳系主导地位,还是已经接受现实,推出家中年轻才俊来示好于曹公,以保全家族。这些因果纠葛,需要细细揣摩,方能品出其中味道。
荀彧蓦然想起个说法。当初杨彪入狱被满宠严刑拷打之事,有风传是董承在暗中举发缘故。想到这里,荀彧盯着满宠,似乎想从这个人满脸麻点中看出些许端倪。这时候荀彧才意识到,许都有许多条隐藏于案几之下涌流,并不流经尚书台这种高高在上地方。
“主审之人,陛下自会钦点。”荀彧不轻不重地点句。满宠听到“陛下”二字,好奇地问道:“听说陛下对此事很愤怒?”荀彧点点头,天子龙涎赐老臣,这破天荒事还不知史书上会怎记录。
满宠歪歪头,上下臼齿轻轻磨动下:“以陛下脾性,倒是少有失态。”
“这事也怪难为陛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