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都会产生很多衍生背景问题。比如说,明代采用两京制,南京同样设有六部,但徒有虚名而无实权。在丝绢案初稿里,相关人等要去户部上告,
下意识地认为是去北京户部。后来在他人提醒后才知道,南京户部要负责江南税收,颇有实权。再比如说,在《笔与灰
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里,
算错
位县令
年龄,以为他是个少年才俊,后来经人提醒才发现自己犯
计算错误。
要搞清这些问题,确保细节无误,你别无选择,只能去阅读大量资料和研究论文。
这些论文旁征博引,推论严谨,运用史料方法更是精妙。每
篇论文,都着眼于解决
个或几个小问题,正好能回答
对某
处细节
疑问。许多篇论文汇总起来,就能在
个方向上形成突破,形成独特
创见。让你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研读过程中,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所谓“学术共同体”
存在,他们彼此支援、借鉴与启发,
个学术成果引出另外
个,环环相扣,众人拾柴,最终堆起
团醒目
学术火焰。
其实很多们觉得惊艳或罕有
历史再发现,在学术界早就不新鲜
。比如徽州丝绢案,研究它
学者很多,并不是什
新奇
突破。只可惜学术与大众之间有高大
藩篱,彼此不通,这才让如此生动
故事被冷落良久。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是
个转述者、
个翻译官。
职责,只是把原始史料和诸多学者
成果总结出来,用
种比较轻松
方式分享给大众。
所以这本书诞生,首先要归功于这些可敬
学者。
在《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中,参考最多
是秦庆涛、章亚鹏、李义琼、廖华生几位老师
研究专著。其中秦庆涛将《丝绢全书》全书做
点校注释,是整篇文章
基础;章亚鹏、李义琼两位把徽州丝绢案放到整个明代税收史中去,并从财政学角度进行
深入解析;廖华生从更宏观
视角勾勒出
徽州府
基层政治生态。
其中李义琼老师还花宝贵时间,帮
推敲文章中表述不严谨或疏漏之处。她是这样说
:“希望你能用妙笔,写出更加丰富
故事来,给大众普及极富故事性
历史知识,让史学研究走向大众。这,也是
心愿。”
廖华生老师更是提供给更多
素材,他
学生佘伟先生点校
婺源《保龙全书》这本基础史料,这才有
后续
《笔与灰
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文。
在撰写《谁动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时,特别要感谢
是社科院
阿风老师。他不仅提供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