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宗周兴亡,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人口增减息息相关。
周初时,文王、武王以周原国人为基础,组建“周六师”,师2500人,六师也只有万五千虎贲。靠着他们,周人竟能横扫天下,连续攻灭密须、黎、崇等国,降服蜀等西南八国。之后挥师东进,牧野之战,仅仅花天时间,就灭亡大邑商!
但周人作为后起部族,比起繁衍更旺盛殷人来说,人口只有其十分之。继承文、武大业周文公,便又将殷商遗民组建为“殷八师”。在随后三监之乱中,杀武庚,破东夷,残奄、姑蒲,立下奇功。
但随着大分封,这些颇具战斗力殷八师被分赐卫、鲁、燕等诸侯,分散于东方各地。
而周室王畿(ji)内部土地和人口也在百年间不断分割给贵族,王室掌控井田和国人越来越少,六师数量和战斗力不断下滑。终于,到周昭王时,在南征时于汉水之滨被荆蛮袭击,全军覆没!
……
在子贡开始货殖后,往日最多绕着成乡墙垣巡逻轻骑士也有新工作,那就是作为商队扈卫。
子贡在下宫花费数千石粮食,也就换回七八十头牛马,但赵无恤还嫌不足,因为这只能解燃眉之急。成乡三万亩土地,按照五百亩分配耕牛、耕马来算,刚好够用。但此外还要加上用来拉车运货,用来拉磨出产麦粉,起码还要百余头才行。
剩余几千石粟米,被赵无恤分成几个部分。
首先,要将之前让国野民众帮忙修建匠作坊赊债还。老聃曾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在成邑,赵无恤必须保持个言出必行君子形象,才能驱使民众做更多改变。
从此以后
两百兵卒,和那些勤勉和技术好百工之人也有粟米甚至麦粉补贴,好让他们在训练或做工时激发出更大积极性。
随后,他又给每里六十岁以上老人,以及在计吏侨所教授学童们,每人都发放部分口粮。
赡养孤寡老弱,推行礼乐教化,向是评判乡宰是否合格重要标准。这年头,名声是很重要,和预料中样,赵无恤收获片颂扬之声,如今成乡,除少数人以外,基本是铁桶块。
而赵无恤最重视项,还是鼓励生育,他在去岁建议赵鞅取消殉葬制度,就是为不将每年千余人口消耗在无助于现实丧葬上。
人口,是这个时代决定邦国存亡和战争胜负重要因素。人口多,则军赋多,军赋多寡决定兵员数量,兵员数量决定部队战斗力,部队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