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根本性问题。但是,人们几乎完全没有理睬他这些努力。这种冷淡,当然与他论著过于晦涩抽象、许多真知灼见淹没在大量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说教中有关。更重要理由,却是因为g,m者和他们对手当时都沉浸在激烈政治风,bao中,人们没有精力、时间、兴趣、毅力去对那些似乎远离现实抽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整个国家都缺乏哲学氛围,因此,章太炎便常常是孤身人在奋战。”
第四,从清末到民国,章太炎多次进行讲学活动,培养出不少十分优秀学生。“章门弟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群体。在他清末民初讲学时弟子当中,既有黄侃、朱希祖等钻研经史、深通小学专家;又有鲁迅这样继承其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巨匠;还有吴承仕这样延续并发展其g,m思想,在新历史时期成为新g,m者进步知识分子。到晚年,目睹民族危机加剧,章太炎不顾年迈体弱,再次设坛讲学。虽然他认为晚年所收弟子在学术根底上不及清末所收弟子,但即便如此,他晚年弟子当中同样有成绩斐然文史名家。如诸祖耿先秦典籍研究,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李源澄中国经史研究,汤炳正楚辞研究等。
章太炎培养弟子方式既不同于康有为那样把学术与政治混在起,将学术上师生关系变为政治上主从关系,又不像现代大学体制那样,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日趋冷淡,课堂授课以念讲义为主,上完课后师生之间不再有过多往来。从弟子所写回忆文章可以看到,章太炎在讲学之时旁征博引,其课程内容广泛、趣味横生,并不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来进行讲授。不少弟子若能得其学术之端,就已经在相关领域堪称专家。与此同时,章太炎在不同时期主持创办学术刊物,让弟子与友朋能够将学术成果公开发表,以收同声相应之效。更为重要是,章太炎除向弟子讲授学问,还效仿古人讲学之旨,与弟子起砥砺道德,以气节相尚。在清末讲学活动中,他以坚定g,m意志影响弟子,在晚年讲学活动中,他反复强调在强敌压境之下,需要培养爱国思想,关心国家兴亡。这种无形道德感召力,较之具体知识,更能凸显章太炎讲学文化意义。
当然,作为位热心于政治活动人物,章太炎在近代中国时代大潮中也遭遇过不小挫折,甚至因此而背上些负面评价。这方面体现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时常显现复杂性、曲折性与残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