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有意识。早在1897年,章太炎就在宋恕那里读到谭嗣同《仁学》
抄稿,但他觉得此书内容比较杂糅,因此评价不高。1898年,孙宝瑄也多次在日记里记载章太炎对《仁学》
评价,当然主要还是以批评为主。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为宣传变法思想,借鉴西方宗教史
内容,将孔子诠释为开创孔教
教主,并将儒家思想神秘主义化。对此,章太炎在《儒术真论》
文里,通过从《墨子》当中钩沉与墨家进行辩论
战国儒者之言说,认为在战国时期儒者
特征恰恰不是宗教化、神秘化,而是拒绝言鬼神之事,强调要从社会实践出发思考问题。章太炎强调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以天为不明”与“无鬼神”。所谓天道,原本就是人们因为不
解自然现象而产生
种主观想象,随着自然科学
进步,人们会更为深入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而人
生老病死也属于自然现象之
,并无鬼神之道掺乎其中。此外,人
性格和资质主要由后天熏染而成,正是有着这样
认识,为
实现理想
社会状态,孔子才致力于明庶物,察人伦,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归纳人伦之道,而不依靠宗教来惑世诬民。这种以人为主体,重视对历史经验与社会关系进行总结升华
极强
实践性,实为儒家思想
光辉之处。后来章太炎重视历史,强调“依自不依他”,反对建立孔教,都可以从这篇文章里窥见端倪。
针对谭嗣同哲学思想,章太炎在《视天论》与《菌说》中进行
较为系统
回应,并借此提出自己对于宇宙生成与万物进化
观点。在《视天论》
文里,章太炎借助他所接触到
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知识,认为自然界中
万物运动是各个物质相互吸引而形成
,因此具有极强
物质属性,而非受制于
个外在于自然界物质
“天”。人们之所以想象出
个外在于自然界物质运动
、具有主宰意志
“天”,主要是因为不
解大气层
运动规律。就此而言,所谓“神道设教”之语,不过是虚妄之论罢
。
在《菌说》文里,章太炎重点论述
人
物质属性。在他看来,人
出生、成长和衰老,与其他自然界
生物
样,都可以从生物学
角度来认识,此即所谓“内有精虫,外有官骸,而人性使具”。而谭嗣同借以构建其哲学体系
关键之物“以太”,其实只是
种借着自身振动来传播光波与电磁波
物质,尽管它比原子还微小,但却依然是
种物质实体,而“不得谓之无体”。因此,只能从自然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