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式”,良好榜样。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强兵足食,最后终于统天下。汉武帝时,为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令居大片地区设置屯田,调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这样做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目。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重要战略决策。不同是,汉武帝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曹操则是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汉武帝实行是军屯,曹操最初主要实行民屯,后来才又逐步扩展到军屯。这些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变通。如果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起屯田事业来。
屯田首先在许都周围地区推行,以期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曹操把原黄巾军些人及从各地招募来流民,用军队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或称田客)。屯田基层组织为屯,民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配给定数量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加强对屯田农民管理,自下而上建立堪称严密组织系统。管理屯屯田官称屯田司马,管理县屯田事宜屯田官称屯田都尉(地位相当于县令、长),管理郡屯田事宜屯田官称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在中央,屯田事宜则由司空掾属(后来是丞相掾属)权管,建安十八年(213)置大司农后,则由大司农全权负责。此外,后来还有典农丞(可能是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助手)、绥集都尉(可能相当于屯田都尉)、典农功曹、典农纲纪等名目。“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本来都是军官职名,由于曹操所实行民屯是承袭武帝时军屯制度而来,屯田民又都是按军队形式组织起来,因此屯田官也套用军职名称,使民屯涂上浓厚军事色彩。
屯田官管理所辖屯田区内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等有关事宜,直接对上级屯田官负责,和当地郡守、县令等不相统属,郡守、县令无权过问有关屯田事宜。这点,直坚持多年没有改变。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马超途经弘农时,认为这里是通往关中必经之路,位置很重要,让贾逵兼任弘农太守。曹操召见贾逵,与之共商大事,觉得贾逵很有才能,大为高兴,对左右说:“要是天下二千石*员都能像贾逵这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