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促使狄拉克很快提出也许存在“种实验物理学家不知道
、与电子具有相同质量和相反电荷
新型粒子”。他是在试探性地提出反物质
存在,狄拉克建议将这种难以捉摸
粒子命名为“反电子”。
起初,狄拉克本人对自己假设也有些不安。沃尔夫冈·泡利、尼尔斯·玻尔都断然拒绝接受这样
观点。“泡利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奥本海默后来说,“玻尔不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还深度质疑”。正是奥本海默这样
人促使狄拉克预言
反物质
存在,这是奥本海默原创思维
最佳范例。1932年,实验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证明
正电子
存在,正电子是与电子对应
带正电
反物质。此时距离奥本海默通过计算得出理论上存在正电子已经过去两年时间。1933年,狄拉克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时候,全世界物理学家都在竞相解决同样
问题,争夺第
竞争非常激烈。在这场比赛中,奥本海默是
位多产
业余选手。虽然他只和屈指可数
几位学生合作,但他仍能涉猎
个又
个重大研究课题,结果他总是比别人提前
两个月发表相关
研究进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位同事回忆说:“奥比和他
团队在这些问题上都取得
些成果,他们从未在这场竞赛中落后,这太令人吃惊
。”这些结果可能不够完美,在细节上也未必特别准确,甚至不得不需要后来者加以修正,但奥本海默总是能抓到问题
本质。“奥比对物理学有良好
洞察力,他随手在信封背面写写算算,就能得出主要结论……狄拉克会尽善尽美地完成自己
工作,但那不是奥比
风格。”他
工作“又快速又粗糙,就像美国人制造机器
方式
样”。
1932年,奥本海默之前在英国剑桥位老师拉尔夫·福勒到伯克利访问,这让他有机会观察这位昔日
学生。到
晚间,奥本海默会说服福勒
连玩几个小时
挑圆片游戏,但是他把这个游戏改造得特别复杂。几个月后,当哈佛想要从伯克利挖走奥本海默
时候,福勒写道:“因为粗枝大叶,他
工作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但是他
工作
原创性无人能及,并且他极大地推动
理论物理学
发展,这
点在去年秋天
已经深有体会。”
奥本海默没有耐心在个问题上驻足太久,因此,经常是他先打开
发现
大门,而后来者取得
重大发现。1930年,他基于
些基本理论完成
篇关于谱线无限性
著名论文。氢原子
谱线分裂表明,氢原子两种可能状态
能级略有不同。狄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